敢闯科研“无人区”:从模仿式看颠覆性深意何在
■我们的记者倪思杰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戴着“山村大国”的帽子,模仿技术、创新和教育。后来,日本马桶被中国人抢走了。即使是圆珠笔芯也会让中国人难以忍受。我们开始明白,模仿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更不用说支持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了。
接着,在第19次报告中出现了以下句子:“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扩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今年的*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以及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
从“模仿中国”到“模仿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科技的跟进和引领,包括颠覆性技术在内的技术创新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那么,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含义是什么?
敢于闯入“无人区”进行科学研究
“只要是特定的技术,就不能说是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因为它已经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伟在谈到“什么是颠覆性技术”时,沉思了几秒钟后说,“颠覆性技术创新就是做出人们以前没有预料到的创新。”
2014年,当埃博拉在非洲肆虐时,陈伟带领一个研究团队进入疫区,开始了中国在海外的首次疫苗临床试验。2017年10月,重组埃博拉疫苗被批准用于新药注册,成为世界上首个埃博拉疫苗。
那么,颠覆性技术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呢?
有人把技术创新分为三类——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跟随创新”是在他人基础上的扩展或改变,也称为模仿创新。“集成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集成,以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原始创新”是从零到1的创新,这也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创新。
2013年7月17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视察工作时强调,既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又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努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如果你总是追随模仿,就没有出路。
陈伟认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都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也会产生颠覆性技术。关键是要有勇气和毅力去闯入科技的“无人区”。
迪克的技术创新和质量
颠覆性技术创新颠覆现有模式,引领产业转型。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计划提出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研究,以改变或部分改变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和能源等领域的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格局,特别是向交叉整合方向发展,在新一轮产业转型中赢得竞争优势。
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也颠覆了工业的发展理念。"创新决定我们能飞多高,质量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小米NPC副总裁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
" 2018年继续关注技术创新和质量."在得知IDC的最新报告结果后,雷军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销量升至全球第四。
如今,网上购物、支付宝、自行车共享和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四大新发明”。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技术创新。
用“白名单”支持创新者
雷军深深理解颠覆性创新的困难。“创新是两件事,一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二是做别人做得不好的事情。”雷军在公开场合表示,创新意味着99%的人将死去,这是九死一生的结果。
1%的成功不仅带来可观的收益,也带来巨大的压力。雷军在获得2012年中国有线电视年度中国经济人奖时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颠覆肯定会颠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影响别人的利益。新事物产生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诽谤、中伤、嫉妒、嫉妒和黑暗……”
破坏性技术创新的道路艰难而崎岖,一方面来自技术,另一方面来自环境。
"研究人员需要宽松的研究环境、项目支持、人才支持和对失败的宽容."陈伟建议国家可以建立科研“白名单”制度。对于在各个科研领域进行创新的科研团队,应该给予稳定的项目支持,支持他们深入到创新道路上的科研“无人区”,集中精力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只有当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第二位的时候,侵入“无人之地”的科学研究才能产生颠覆性的结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看来,虽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试点项目取得了几项“世界第一”成果,但中国空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仍令人担忧。
为此,他建议国家设立2030年国家空间科学重大科技项目,以弥补中国建设世界空间大国的短板,“充分发挥中国系统的优势,通过*投资和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实现中国重大科学前沿的突破,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空间强国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07,第一版集锦)
下一篇:人工智能亟需“勇闯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