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被曝长时间频繁展出造成多处“伤痕”
宇宏墓的石棺现在有几处擦伤。
最近,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于洪墓石棺已完成国内外巡展,并首次在山西博物馆展出。然而,一天后,一位细心的文物爱好者在参观于洪墓石棺时,在几块石板的边缘发现了明显的伤痕,这些伤痕被怀疑是由最近的撞击形成的,他在微博上发帖对此事提出了质疑。《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网民发现的一些伤痕并没有出现在2014年发布的石棺照片中。山西博物馆馆长张元成在山西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一篇帖子中表示,他已经了解到一个问题,即有网友举报说,隋代于洪墓石棺中的石板边缘有一些损坏。据他介绍,造成损坏的原因是石棺长期频繁展出,世界各地的气候和工作环境不同,文物的包装和搬运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一些石棺板边缘多处损坏。山西博物馆发展部主任梁告诉《北京青年报》,有些伤害是在2008年石棺被转移到博物馆之前造成的。目前,博物馆正在与文物专家讨论石棺的维修计划。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被“击昏”?
1999年,山西省太原市金源区郭旺村出土了一座隋代古墓。墓中的发现震惊了许多历史学家。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于洪的祖先来自今天的中亚地区,是“胡人”。然而,于洪在北齐和后来的隋朝成为中国的武官,并最终成为太原的高级军事将领。这一发现已成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实物证据。于洪墓出土后不久,就被列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一些文物爱好者在16日表示,在这样一个珍贵的中国白玉棺材上,似乎有许多新制作的“敲痕”。这位文物爱好者告诉《北青报》的记者,他16日参观了山西博物馆,在石棺的一些石板边缘发现了许多新的“凹痕”,这些石板非常白,与其余风化的黄色石板表面不相称。一些网民担心这些“伤疤”可能会在展会期间的运输过程中“擦伤”。
该部门在山西博物馆首次亮相。
此前,于洪墓的石棺于2014年被送往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北京日报》的记者将当时国家博物馆出版的《文物图册》与文物爱好者拍摄的照片进行了对比,发现当时已经存在一些“伤痕”。例如,在画册中带有支持图片的石棺墙的右边,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伤痕”,这与文物爱好者发现的“伤痕”是一致的。
但《北京日报》记者注意到,郭正面石板左下方的“伤痕”并未出现在2014年出版的专辑中。
此外,一些文物爱好者还向《北青报》记者提供了《文物》杂志2001年刊登的余红扫墓简报的照片,其中包括上述石棺墙的配套照片。从照片判断,右边没有明显的“疤痕”。
15日,山西省博物馆官员魏伟在推特上写道:“近日,于洪墓石棺在参观了国内外多个地方后,正式在我们博物馆三楼的国家熔炉展览馆展出。这是自我们的博物馆于2005年开放以来,石棺的首次亮相。”一位太原文物爱好者告诉《北青报》:“山西博物馆展厅里摆放的一直是用印刷纸板制成的仿石棺。”
18日,一名网民前往存放于洪墓石棺的山西博物馆展厅,发现展厅已经关闭,处于封闭维护状态。
博物馆已经开始验证工作。
17日下午,山西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日报》记者,博物馆领导已经注意到网民发布的消息,于洪墓的石棺上有疑似“伤痕”,医院目前正在核实此事。他说,除了以前所有的展览,于洪墓的石棺一直保存在博物馆的储藏室里。“每次我出去借展览,我都会安排对石棺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一切都是按照规定来处理的。”
一位文物保护专家在看到于洪墓石棺上的“伤痕”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总的来说,这种伤痕更像是文物运动中的损伤,而不是自然风化。像这样的彩色石雕应该被密封过。如果发现石头本身的强度相对较差,将通过技术进行特别加固。”
昨天,山西博物馆馆长张元成在《山西博物馆官方期刊》上发表文章称,他了解到隋代于洪墓石棺边缘部分石板破损的情况,观众和网民对此进行了报道。他说,从2004年到2008年,根据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安排,宇宏墓的石棺被多次入选展览,并赴美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地的博物馆进行展览。2008年6月,它进入山西博物馆。
痛惜由于长期频繁的展览,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和工作环境,以及当时技术条件对文物包装和处理的限制,一些石棺板的边缘已损坏多次。这些情况都记录在转移到*的石棺清单上。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山西博物馆花了很长时间对石棺进行密封和维护,并进一步研究了包装和搬运的精细化措施。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石棺在澳大利亚、美国、北京、敦煌、深圳等地间歇展出,没有出现明显问题。
山西博物馆发展部部长梁告诉《北青报》,石棺上的伤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些伤口是在被转移到山西博物馆之前形成的。目前,博物馆正在与文化和保险专家沟通,以确定保护石棺的具体措施。他说展馆目前的维护状况是由于网民的抱怨。现有的展览方法会给一些不守规矩的游客接触石棺的机会,所以博物馆正在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温/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