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如何让高校学人“静下心来做学问”
CFP
学者们难以静下心来学习,不仅是社会对学者的看法,也是学者们自身的痛苦。是什么让他们难以安静地学习?是个人学术情感不足还是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笔者从调查入手,从制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有限的审视,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者也是人。与其谴责个人,不如从束缚他们的环境开始,解放个人,让每个人都得到足够的发展,这是改革的初衷。
大学学者有很多杂务,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术情绪差。
目前,中国大学的整体学术生态和学者心态是什么?
2011年,我们对全国50多所高水平大学(传统研究生院)的部分优势学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获得了6300多个有效样本。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对当前学术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或“一般”水平。在对高校内部和外部系统的评价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外部系统,包括科研经费、奖励和人才计划,以及高校内部系统,如学术评价、晋升、福利和各种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干扰。其中,70%的人对当前高校中“众多不相关的学术琐事”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认可。23%的人得到高度认可,是高度不认可的13倍。在每周的有效工作时间中,“杂务”所占用的平均时间约为16%。此外,高度赞同“工作压力”的人是不赞同的人的11倍。
此外,我们还对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你认为需要什么来改善当前的学术环境?在开放题项中,最突出的是当前国内的学术环境问题,如“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琐事上”、“项目竞争过度”、“行政部门急功近利、学术管理色彩浓厚”、“职称符号化倾向明显”、“资源过于集中、效率低下”、“跑奖跑项目现象严重”、“各种项目申请和评审太多消耗精力”、“学术体育开展得很大”等。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琐碎的事务占据,例如应用、报告、项目运行和评估。事实上,牺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时间给人们的情绪带来的困扰、情绪的起伏和学术思维的间歇,这正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禁忌。
竞争太多太频繁,这使得大学生迷失和浮躁。
导致大学学者家务多、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术情绪低落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过于强调竞争性的资源分配制度。
近20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公共政策领域主要采取了引入竞争机制的效率取向。它的顶层设计理念可以通俗地称为:以“大”为前提,以“强”为目标。目前,“扩招”已经基本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学生甚至博士生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国家。科学研究出版物的数量迅速增加,居世界第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强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仍然缺乏许多能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的世界级大学和学科;第二,人才规模,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人才仍然有限。第三,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社会效益来看,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仍然相对不足。基于上述薄弱环节或“软肋”,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通过实施“211”和“985”建设工程,旨在支持少数高校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建立各种国家、地方和大学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以各重点学科、基地、实验室、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重点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团队。
就这些政策的初衷而言,它们无疑是非常现实和有针对性的。这也反映了国家和*对中国尽快成为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期望。此外,它们确实显示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例如通过增加投资大大改善了大学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以及人力资源学术工作。资源配置的竞争性和非均衡性也激发了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不同单位和教师之间的竞争活力。人才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教师结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理性地认识到,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有两种效应,即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这就像竞争性的制度安排一样,是一种激发活力的机制。即使它是透明和公平的,一旦它超过一定的门槛,过度竞争和过度频率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曾经,在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中,我们因为“从事导弹活动的人不如卖茶叶蛋的人”而迷失了方向。如今,在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环境中,过于强调资源竞争配置的制度似乎已经失去了我们的学者在项目、计划、项目和奖项的频繁申请过程中。在大型项目、大型项目、大型平台和大型团队的组织和动员中,很少有高校能够在真正的利益面前表现出超然和冷漠,有时甚至以牺牲整个学校为代价投入大量的申请过程。恐怕很难转换无效能量输入的数量。在各级*和大学设立的众多人才项目中,越是优秀的学者,越难以抵挡诱惑。面对等级制度,很少有人能抗拒内心的激动,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西西弗斯式的折磨。事实上,在学术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适当的竞争确实有利于潜力尽快脱颖而出。然而,如果竞争过于频繁和广泛,人们将会喜欢参加一个漫长的和似乎无止境的集会。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反而会导致工作倦怠、学术兴趣淡漠甚至心理扭曲。这种氛围不仅会影响所有学者的职业归属感、稳定性和安全感,还可能大大降低高成本人才政策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设计将为大学学者创造一个“安定下来学习”的环境
今天,由于学术活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资源,学术本身的“工作”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日益突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与其他领域相比,高校的学术工作毕竟有其特殊性,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具有更加突出的精神活动特征。因此,即使是符合外部社会功能需求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其发展过程也要求学者拥有最基本的平和心态和平静心态。更少的侵扰和诱惑,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即使在今天的流动社会中,对学术工作者来说也不是所谓的理想主义或象牙塔情结,而只是维持其工作可持续有效发展的必要环境条件。美国是一个一贯强调竞争和学术实用性的国家。然而,在学术界,除了科学研究经费领域的适当竞争外,它很少来自广泛的*项目、项目和奖励。在就业之初,通过必要且有点残酷的"走或留"测试证明了他们的学术潜力和实力之后,"终身教职制度"使既没有生活危险也不担心被解雇的大学学者不仅有尊严,而且几乎没有自尊可言,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者的*探究精神,增强了他们对与学术无关的各种干预和诱惑的抵抗力。尽管“终身教授制”也经常受到批评,但它仍被视为促进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基础研究领域全面繁荣和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频繁出现的重要保障制度。
“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是中国长期的、全局性的国家战略。所谓长期是指人才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来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它的建设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系列相对稳定、成熟的学术体系和健康的学术文化,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战略目标的实现确实需要顶层设计,但由此产生的政策不仅要考虑短期效应和成果的展示程度,还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其可持续性和生态效应。所谓大局是指我国人才工作的高度复杂性。仅靠设立一些项目、计划和项目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但如果将其纳入我国科研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局,就只有一条出路。例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坚持精简行政、下放权力、下放权力的改革战略。然而,在目前的环境下,我恐怕只把权力下放给下级*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改革当前的金融体系,并适当下放一些资源。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正如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概念应该纳入评估体系。如果行政部门有太多的资源,如专项资金,并控制评价权,其资源的有效配置似乎比传统的刚性配置更加灵活和灵活,但其实际运行效果很可能进一步加强控制,使权力下放形同虚设,使良好学风和学术生态的建设面临更大的困难。
事实上,即使没有太多的外部政策刺激,学术界也存在一种竞争同行认可的自然状态。在学术资源的分配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马太效应现象,这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客观结果,反映了力量与资源占有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力量决定资源,而不是资源决定力量。我们需要竞争,但这是对学术力量的正常而健康的竞争,它体现了一种在求知过程中执着而冷漠的学术精神,在价值追求中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健康向上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事实上,不难总结出这种精神文化孕育所依赖的学术环境。制度设计不仅要遵循学术活动的规则,还要允许学术尊严、学术人的自尊和对自尊的责任。(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