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农大:让中国技术穿上非洲外衣

科普小知识2022-05-29 15:44:44
...

李小云(右一)与坦桑尼亚村民就玉米种植进行交流。孔德紧随其后。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美丽的坦桑尼亚是狮子王的故乡,但它也被联合国宣布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不久前,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和苏科因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坦农业合作论坛和中坦“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启动仪式。

有趣的是,没有华丽的礼堂和精致的鲜花,组织者第一次将国际会议搬到了田野里,并在坦桑尼亚的黄色土地上接受了媒体采访。

这是一个中国大学帮助非洲人填饱肚子、丰富粮仓的故事。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掌声和赞扬,起初甚至连团队成员都“怀疑”它的效果。

六年的准备

对研究结果持“怀疑”态度的教师是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研究所(由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于2017年成立)的唐·教授,他后来加入了该项目。“我去过许多非洲国家,只有几个成功推广农业技术的例子。”

唐丽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农业技术推广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最常见的情况是专家在那里。人们对这个项目有印象。一旦专家离开,这个项目就会消失。

该项目无法登陆,这确实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项目负责人李晓云面临的一个难题。

2011年,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生坤来到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在那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共同选择了坦桑尼亚的一个村庄——佩亚比亚村,建立了第一个村级扶贫学习中心。

自201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主要通过农业技术示范、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能力建设等方式,改进玉米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收入。,促进*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检查、培训和实地指导活动。

在佩亚比亚村,中国专家的参与度相对较高,这对项目的可持续性是一个挑战。很快,他们陷入了和唐丽霞一样的担忧,“中国专家退出后,我们如何继续采用和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

为此,他们在2013年探索了*的“包村包户”在农民层面实施玉米密植栽培技术。从一开始,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就起了带头作用。中国技术专家参加了交流和讨论,共同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技术推广计划。项目管理主要依靠该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村长。这一次,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村庄——瓦西姆村作为试点。

直到2017年,唐丽霞来到瓦兹巴村,询问村民如何用中国方法种植玉米。“中国队在后期没有干涉,但他们仍然能够准确地描述如何按需种植和起垄,如何保持行距和行距,如何建造幼苗...完全符合中国专家设计的劳动密集型计划。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对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谋生的知识。”这让她非常感动。

观念的改变是最有价值的

在非洲,女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皮肤黝黑,胳膊大,腰圆,不仅擅长带孩子和做家务,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他们的种植习惯是随意播种,不测量行距和株距。大规模生产往往导致低效率,而且他们头脑中也有一个“成本账户”。最好不要种植,这也是非洲人留下“懒惰”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团队来到非洲,通过农业来帮助穷人,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回家了。教学扶贫并不在于缺乏先进技术,而在于不能“因地制宜”。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众多,但人口较少。机械化是发展它的最好方法。然而,*管理不善和工业水平低下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无力建设灌溉设施,限制了中国向非洲推广成熟的灌溉技术。即使当地农民也买不起一吨400到500美元的尿素,化肥的使用也非常有限。

所有的道路都被*了,李小云意识到他不能简单地将中国技术移植到非洲。他提议分享平行经验,并在中国贫困地区西北地区向非洲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他举了一个例子,玉米密植技术要求掌握株距、行距、点播和精量播种。他们引进了古老的“中国智慧”,用木棍和小绳索来控制植物间距和行距。他们和非洲技术人员一起摸索。只要他们播下两颗种子,他们就会有最大的收获。“在非洲讲中国故事时,我们必须在田野里讲。我们不能讲述当前的中国故事,但我们必须讲述适合非洲发展阶段的历史故事。”

为了让农民不用借钱就能创造资本,他们不鼓励每个家庭一次种100亩,而是先种10亩试验田。从2011年至今,近500户家庭采用玉米密植技术,推广面积近3000亩,产量从每亩5-10袋(当地计量单位)提高到15-25袋。

产出的增加直接反映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建造新房子和购买自行车。村里的食堂生意越来越好了。过去两个月它去过一次这个城市,但现在它一个月要去两次。农民也开始有了储蓄意识,不再像过去那样花那么多钱了。

“对中国人来说,通过努力工作致富似乎很自然,但在过去,当地人不这样做更具成本效益。中国技术让他们意识到投资和非投资的区别,这刺激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展生产。观念的改变是最有价值的。”唐对说道。

不仅推广玉米技术

车辆从繁荣的城市和明亮的机场出发。在狭窄的道路上,一边是非洲独特的猴面包树。另一边,路上不时有人在头上卖食物和水。停车时,孩子们会过来洗车并要钱。城乡地区的贫富差距很大。

李小云告诉记者,该团队不仅推广玉米技术,还研究了非洲的发展模式。成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林业、农学等领域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项目团队的一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马俊乐两次来到坦桑尼亚。“只有当你去非洲,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贫困,以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需要国际发展援助。”

他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投资非洲。他们的利益需要得到保护。另一方面,中国每年与非洲的贸易都很差。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们真的需要帮助非洲。”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并热衷于国际援助的人,因为项目团队会介入进来。每年,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会到坦桑尼亚的村庄、大学和*机构进行实习和研究。同样,每年有30到40名来自非洲的博士生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发展专业学习。因此,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接收非洲学生到非洲进行正式实习的大学。

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开展了一系列南南农业合作探索,其中最典型的是在非洲。

李晓云表示,下一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将扩大试验范围,帮助莫罗戈罗省10个县10个村的1000名农民增产玉米近1万亩。该项目被称为“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该项目还将继续坚持“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和“中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两种模式。探索范围将扩大到民间交流、科技发展、粮食安全、扶贫项目等。,以促进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发展方案。

《中国科学报》(2018-04-10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