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权威”陈俊武:尽管痴迷于药学,但国家建设更需要我
"陈院士是个石油专家,但他年轻时就迷上了医学!"近日,在河南召开的陈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揭露了陈在高中时的几个手绘笔记,使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吃一惊。
陈,生于1927年,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在炼油和煤化工领域创造了许多中国和世界第一。32岁时,他被授予国家劳动模范,58岁时,他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4岁时,他被授予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时,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88岁时,他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今年10月,他被*宣传部授予“时代模范”...现年92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工作。
从一个痴迷于制药的中学生到世界闻名的“石油权威”,人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技科学家为国家服务的早期心。
活页装订,分为册,命名为“生物素化学”、“药用植物成分研究”、“中国药用植物名录”和“中西药物成分”,包括目录、前言、插图、中英文字符,均为手绘,并标明当时的日期...这些是陈高中二年级时写的医学和化学笔记。
1944年,陈在得知国家建设的需要后,不顾自己对药学的痴迷,自告奋勇考入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
大二的时候,陈和他的同学去了东北的抚顺。在日本人留下的页岩油精炼厂,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被日本人遗弃的煤制油工厂,该工厂尚未开业。
从那以后,“石油”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担忧。1948年,22岁的陈大学毕业后,成为辽宁省抚顺矿务局人造石油厂的技术员,参与修复该人造石油厂。
20世纪60年代,周年油田可以为国家提供足够的原油,但国内的炼油技术并不达标。陈率先突破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流化催化裂化工艺,设计了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使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69年底,为筹建洛阳炼油厂,陈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迁至距洛阳市80公里的豫西山区竹园沟。这是半个世纪以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发的大小油田产量和质量下降。消化残油和扩大原料来源是炼油工业的出路之一。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中国的炼油工业开始从“只吃精米”转变为“也吃粗粮”。
自1990年陈退休后,他从未离开过能源领域。“没必要救我的命,我不能靠‘枸杞’活着。”陈的金句已经在网上流传。由于他的执着精神,他被网民们称为“90后”。
2000年前后,中国对外国原油进口的依赖逐年增加。陈开始研究的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他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的工业放大及其工业推广应用,为中国煤炭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甲醇制烯烃技术已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化工业的桥梁,并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般项目)一等奖。
近年来,陈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中国碳排放控制的重大问题。自2010年以来,他发表了10多篇论文,整理出版了《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并对我国碳减排领域做出了概念性预测,与后来的权威数据基本吻合。
在“科技报国”的理想下,陈致力于传教、教书、育人。他为中国炼油技术编写了200多万字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为中国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在中石化召开的催化裂化高级研讨班上,每个学生提交了100多页的作业,陈认真审阅并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当他发现有趣的线索时,他会“积极跟进并看到迹象和趋势”,有时会召集一群年轻人组成一个团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陈曾说:“我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站在我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成长得更快,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进。”
——《90后院士》——《陈第二中学手绘稿揭秘,石油管理局迷上药房》
下一篇: 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我的“初心”是国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