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教授“兼职”做“菜农”:“吆喝”秸秆蔬菜
2007年,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被任命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时,他被指派开展技术扶贫,向农民推广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开发的秸秆生物反应器技术。钟欣摄影
新华社兰州5月5日电(记者徐雪)兰州大学一位教授生产的绿色、健康、有机蔬菜,每天都在兰州大学的一个小吃点受到欢迎。
这位“种菜卖菜”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名叫杨。2007年,在担任*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期间,他被分配到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技术扶贫,并向农民推广由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世明开发的秸秆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稻草”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甘肃光照强,温差大,农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优越,秸秆产量大。将张世明的“秸秆生物反应器技术”与另一种“植物疫苗技术”相结合,具有在甘肃推广的“天时、地利”优势。
杨近日在接受中国知网采访时表示,该项技术的核心是“以秸秆代化肥,以疫苗代农药”,达到“无化肥高产,无农药无病”的效果。考虑到菌株和疫苗的高价格,在推广过程中,他们支付并帮助培训想要学习技术的农民。然而,由于“草菜”种植费时、费力、昂贵,销售不佳、价格低廉,加上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已成常态,大多数农村人口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姓氏),因此新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
图为杨与农民交流“秸秆蔬菜”技术。钟欣摄影
2017年,由于资金短缺和市场问题,杨·苏畅别无选择,只能关闭他经营了8年的实验温室。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跟随杨·苏畅学习如何种植蔬菜的农民咬了一口蒋珂,把这项技术带回了他的家乡榆中县蔡家沟,承包了50多个大棚种植。
高品质“稻草蔬菜”的成本也比普通蔬菜高得多。杨·苏畅认为解决销售难题是当今最重要的问题。从自费购买"草菜",到与老师、学生和朋友分享,再到在朋友圈里"叫卖"和"做广告","卖菜教授"已经成为他周围的人喜欢谈论的话题,"草菜"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认可。
杨随后推出了的“择友小组”微信群。在短短的六个月内,会员人数从20人增加到500人。成熟蔬菜一旦上线,往往会被“抢走几秒钟”。
2018年底,杨与榆中花园春季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榆中县花园小区承包50个蔬菜大棚种植“秸秆蔬菜”,并以此作为培训指导基地,吸引周边农民前来工作学习。
“杨吸管”成了杨的另一个“标签”。这样命名的在线应用和线下取餐点也将在兰州市投入使用。“只有当更多的农民看到‘稻草蔬菜’的真正好处时,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杨计划在2019年再次实现他的“稻草”梦想。他将向甘肃许多地方的农民提供免费的菌株和疫苗,并派技术人员指导种植。
“甘肃有很多像稻草一样的农业废料,如药渣、茶叶、尾矿、菌棒等。,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瑰宝”。我希望这些环保技术能够尽快普及,造福社会。”杨对说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