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写在防灾减灾日之际:灾难教育,无奈的“补课”

科普小知识2021-11-16 17:47:47
...

今天,5月12日,是一个将铭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日子。八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让人们意识到大自然的恐怖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5月12日,我们启动了第一个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

今天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当全国都在谈论防灾减灾的时候,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宁静祥和的大学校园。让我问一句:如果有一天,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的校园将不再安静祥和,那些还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知道“我该怎么办?”

■我们的记者陈彬

现实文章

令人担忧的数据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省教育厅等单位每年为大学生举办一次“青少年灾难生存挑战赛”。然而,据媒体报道,在挑战赛举行多年后,组织者仍需在比赛前两天对参赛大学生进行培训。

"你有没有看过为比赛项目专门训练的比赛?"面对媒体,组织者的一名工作人员非常无助。这种无助显然不是他独有的。

去年10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团委书记苗克佳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生灾害意识现状分析》的文章。本文以江苏、湖南、安徽三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灾害认知与技能、灾害心理、灾害应对行为以及灾害教育的实施情况。

“必须承认,面对灾难,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令人担忧。苗克佳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灾害中,大学生对地震和火灾的了解程度最高,但只有26%和25%的学生回答“非常扎实”和“相对扎实”。就不同灾害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而言,“相对可靠”和“非常可靠”的答案不超过15%也就是说,85%的学生对这些灾难的了解“一般”或更少。"

事实上,自汶川地震以来,关于大学生防灾能力的调查并不少见,但不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几乎相同。

例如,一些学者调查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大学生对灾害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超过普通大学生“只知道”一些自助和互助的常识。然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他们对防灾减灾有全面的了解。

“在汶川地震后的几年里,每个人的灾难感都比较强烈。但是现在这种意识越来越弱了。因为每个人都认为灾难离自己还比较远。”苗克佳说。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2014年12月31日,除夕夜,上海外滩发生恶性踩踏事件。36名遇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大学生。

漂浮在水面上

与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缺失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相对应,高校缺乏甚至缺乏对学生的灾害教育。

在我国的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一般都属于安保部门,而于青在西部一所重点大学的安保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在采访中,她说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时的教育上。有时军事训练也包括在内,但最重要的是**将每年发布一两次相关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该省也将提出请求,他们将根据这些请求进行相应部署。

至于如何部署,于青想了想:“就是在校园里挂条幅,在网站上宣传,有时做一两次防灾演习。”

至于这个“部署”的效果,我相信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遗憾的是,余庆的大学实践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大多数高校的普遍做法。

回到苗克佳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19%的学生认为贵校开展的防灾演习非常有效,11%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展灾害教育专业课,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灾害教育举措“效果一般”。当被问及他们的学校是否“开展防灾演习和其他相关活动”时,58%的学生说他们偶尔会这样做。“结合前面的选择,不难发现如今学校的灾害教育基本上仅限于防灾演习。”贾妙可在报告中写道。

事实上,即使是有限的防灾演习也被怀疑是“肤浅的”。

上海大学第一届学生减灾与应急救援协会创始人、上海法学院教师沈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国内学校的大部分防灾演习仅限于“告诉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原则。

“以消防演习为例,学生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条路线逃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只是机械地服从命令。这样,如果学生改变环境或去真实的火灾现场,他们很难做出改变,因为学校不教授原则。”沈对说道。

很多大学生都赞同沈的观点。

例如,在采访中,一些学生报告说,他们的学校只进行了消防演习,但他们也简单地解释了灭火器的使用,“只是走过场”。一些学生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参加了演习,但如果附近发生灾难,他们肯定会不知所措、心慌和害怕。

既然现有的教育方法难以取得成效,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学生认识灾难?

教育

提高能力的“正确途径”

除了在上海成立第一个防灾减灾学生协会之外,申还于2015年3月在上海政法大学法学院为上海高中的大学生开设了第一个基于信用的安全教育课程。然而,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因为学生不多,所以没有开设名为"大学生安全培训"的课程。

"作为一门选修课,起初每个人都有些兴趣,但后来兴趣就没那么浓厚了。"沈说,学生选择选修课时,兴趣只是一个因素,学生必须从专业角度出发。"事实上,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选修的,只要他们没有遇到安全问题."

尽管遇到了这些挫折,沈认为将灾害教育纳入高校的正规教育体系仍然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正确途径”。她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只有一些新的理解。

"选修课是不可持续的,不能覆盖所有学生."沈说,因此,将灾难教育纳入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一些教授基本救灾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不需要单独的课程。“我只需要四五个课时,就可以挤出时间来教思想品德课和军事理论课。”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苗克佳实际上是想把灾难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中。“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将生存教育作为一门特殊课程将涉及教学资源和教师配置等一系列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灾难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理念,也包含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因此,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灾难教育融入到新生的过渡教育、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小组学习活动和日常班会中,开展各种高参与度的活动。”

然而,现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只能算是一种假设,因为高校各科的整体教学计划非常固定,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出大的改变。此外,灾难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讲授,还可以调动各种资源。”东北大学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刘青说。

在采访中,刘青实际上同意,至少在现阶段,系统化教学是解决大学生防灾能力不足问题的主要途径,但他也表示,简单的课程改革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灾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的共同努力。

那么,这些部门支持它吗?

需要合作的部门

贾黎明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想在学校里开展一些灾难教育。他想用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协会。在这个过程中,贾黎明已经和学校的许多部门打过交道。

“我开始在学校团委下成立减灾防灾组织,但团委似乎不太重视,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愿意出钱。”贾黎明说道。

建立一个减灾防灾协会需要很多钱来购买设备,这让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最后,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来跑去。"

此外,贾黎明希望对该校学生进行一些培训,但共青团似乎并不重视。“有时他们还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些培训,例如,在外滩踩踏事件后,但这只是当时的临时工作,然后就不需要了。”贾黎明表示,共青团更希望他的俱乐部走出校门接受培训,为学校创造一些“名声”。

与贾黎明相比,沈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他在团委时遇到了和贾黎明一样的问题,但学校的学生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这样的帮助下,他还成立了一个公益救援队,可以深入到学生社区。

在沈看来,社区教育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学生课外灾难教育模式。因为学生在他们的课外生活中有很多时间,如果他们能和他们有更好的交流,教育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我们甚至可以为不同的宿舍进行‘轮训’。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们可以做得很好。”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学宫办的合作。"如果学宫办不提供渠道,我们也无能为力."在这方面,无疑是幸运的沈。

除了团委之外,贾黎明还与安全部门有过接触,安全部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核心部门,但这不是一个好的回忆。

"安全部门不愿意忽视我们。"在贾黎明看来,对于学校的安全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来说,学生不仅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更应该是自我保护的对象,甚至应该成为学校安全互助行动的成员。“学校安全检查和安全宣传应该包括学生,并把他们视为可以发挥作用的主体。”

然而,安全部门不这么认为。

“安全部总是认为安全是它的职责。学生的参与会让他们感到麻烦,甚至浪费时间。贾黎明说,安全部门并不关心工作的结果,因为学生的参与会使安全工作的结果更好。毕竟,学生参与也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方式。

“贾黎明的经历或许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但它也反映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大学的一些系真的准备好了吗?”沈对说道。

反射

整体系统问题

在采访中,许多受访者倾向于将高校灾害教育视为“补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建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美国的教育模式。在采访中,他说美国的灾难教育始于幼儿园和中小学。“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经常参加灾难演习,知道在发生火灾和地震时应该做什么。在大学阶段,学校只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巩固学生的固有知识。"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基本上是缺位的。“作为一种‘补课’行为,大学应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我们应该强调中小学的作用。”郭英建说道。

作为上海第一个学生防灾减灾协会的会长,沈曾带领该协会为幼儿园、中小学校和社区提供防灾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越多的青少年对防灾减灾知识感兴趣。“你越年轻,越喜欢它。大学生只能说他们是在“弥补”自己在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学习这些知识的成本已经高得多了,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沈对的无奈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她所说,学生没有一些本应成为中小学常识的安全知识。许多人也觉得学生在学校,学校在保护他们,所以没有必要把他们当作安全科目。然而,当学生进入大学,他们的下一站是社会。如果高校不补上这一课,当大量缺乏基本自我保护能力,更不用说自助能力的学生进入社会时,社会教育成本将会更大。这对高校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他们必须承担。

然而,中小学生仍然忙得不关心他们的高考成绩。在他们中间普及灾害教育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沈对说道。

在采访中,刘青表示,在灾难教育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主体。但现在,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上更缺乏。“你只要看看有多少灾难教育基地就行了。”这客观上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固有问题又放大了这种压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全方位思考。"

自己想法的偏差

如果说其他教育学科的缺失是灾难教育在“广度”上的不足,那么一些高校教育者自身观念的偏差可能会导致高等教育在“深度”上的一些不足。

例如,于青解释他的学校缺乏灾害教育,他说:“学校所在的地方灾害很少。也许南方学校会更加关注它。”在采访中,类似的声音不仅出现在教育者的口中,甚至一名学生也说:“我们这里没有太多的自然灾害。”

关于这一说法,刘青坦率地说,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好学生”。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后者仅限于校园,而前者没有区域化的概念。因此,高等教育中不应存在“区域化”的概念。

“必须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大学实际上犯了与中小学类似的错误。”刘青说,这是将教育视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不是从幼儿园到社会的统一整体。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可以将责任转移到高校,高校也可以将责任转移到社会。然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正在下降。

2015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公众防灾意识和减灾知识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防灾意识普遍薄弱,防灾准备不足,尚未形成植根于日常生活的防灾文化。

“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者,无论以前的教育是否到位,高校都应该承担灾难教育的最终责任。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更长远的愿景。”刘青说。

(应受访者的要求,本文中的一些受访者使用假名)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