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500万 人工智能人才如何“高校造”
本报北京4月3日电(记者于闯柴伟)今天,“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训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将应邀培训教师和学生。计划在5年内培训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
“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由教育部、人工智能工程创新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共同设计和实施。通过多层次选拔,从全国重点计算机大学中选拔100名教师和300名学生参加2018年培养计划,探索适合我国高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据估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护航。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那么,高校如何根据国家和行业需求培养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呢?
“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占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的51%,数量超过美国。然而,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库中仅占5%左右。”人工智能工程研究所创新工程副总裁王永刚说。
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拔尖人才的差距、教师的弱势和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员工数量和技术公司研发团队的规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北京大学是率先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北京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已经培养了500多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研究生。
学校一直致力于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适合我国高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说。从今年开始,北京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创新硕士”培养计划,培养人工智能科学、工业和创新领域的三维复合型人才,这是全球人工智能硕士培养体系中的第一个创举。
“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训计划”包括面向大学教师的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和面向大学生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训练营,强调师生互动、校企融合和国际合作。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和人工智能工程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李开复担任本次大学教师人工智能培训班的培训教师。
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王永刚介绍说,一方面,他针对国际前沿研究方向,邀请学术大师讲授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从行业需求出发,高度强调项目实践在人工智能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设计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实践项目。
从学科设置来看,在美国、英国等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地区,大多数著名高校都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而在中国,人工智能专业大多分散在计算机和自动化等学科。
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芳春认为,由于人工智能在中国不是一流的学科,其相关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分散在许多一流的学科中。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比例也很小。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影响了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徐涛表示,将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教师的实力和水平,提升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促进中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和科研的交流与合作。
徐涛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和起草一项行动计划,让高校引领人工智能的创新。通过科教与跨学科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研究人工智能专业设置,推进人工智能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