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不断完善学科评估体系 厚植研究生培养沃土

科普小知识2021-07-02 03:50:07
...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石景寰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终于出炉。这是每四年一次对我国高校核心职能绩效的综合评价和质量检查。它还展示了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就和业绩。这也是中国特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质量评估机构对自身运行机制和系统评估能力的综合考验,正在建设过程中,并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学科评价在今天的中国都比学科本身更受关注。主题评价引发的讨论也跨越了评价技术的边界。尖锋指出,在充满变数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评价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一个难以预测未来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对高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增值的信心;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地帮助高校改进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学术界、*和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讨论和行动,才是学科评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作用和意义。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3.0时代。世界的逐渐变平扩大了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进一步加剧和加强了全球对教育和人才的竞争。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和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10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其中6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大众化水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称之为“零革命”)的到来,进一步凸显了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世界各国的宏观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建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速度。全日制研究生的年均增长率不仅超过了同期全日制本科生的增长率,也大大超过了同期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研究生的增长率。与这种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和结构,尤其是其质量和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两百年”目标的制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实现的保障,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13年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和提高质量为主线,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以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重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科教与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四个亮点”和“两个优惠”明确表达了*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关键发展战略。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虽然这一提法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一致,但实现目标的要求和内容却大相径庭。具体到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在2020年临近、2035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需要特别规划:如何利用“双一流”建设,构建一个健康、有序、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适应中国科学、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使中国成为人力资源、科技、制造业和文化的真正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和宏观环境下,我们把学科评估作为支撑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建设。学科评估的重点是让各院校客观了解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同类院校相比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建议。向社会展示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貌和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更好地选择高校提供信息,为*和企业更准确地寻找合作伙伴提供支持,这些功能都体现在目前实施的学科评价体系的设计中。

总的来说,四轮连续进行,一级学科评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不仅见证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且用不断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建设进程和发展水平。从数量上看,参与单位和学科的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律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第三方具体实施评价。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学位中心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评价理念和原则,建立了目前我国最准确、最完整的学科数据库,并总结出一套严格的评价信息收集和验证方法。它的努力使学科评估工作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可信度。

在评价理念和方向上,以往的学科评价都非常注重考虑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将学科建设置于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本次课题评估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积极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坚持“质量、实效、特色、分类”导向,按照“人才第一、质量第一、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理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创新评估方法,不断树立评估品牌。

这一学科评价有许多亮点:一是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从“培养过程质量”、“在校学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扩大了在教育系统之外评估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发言权。第二,改变“以职称评定学术水平”的简单方法(俗称“数字帽”),采用“有代表性的骨干教师”和“教师团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教师团队。同时,规定教师绩效的归属应根据绩效产生时的“产权单位”来界定,不得随人而动,从而抑制“抢帽”等人才的无序流动。第三,努力建立中国论文评价标准,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突出中国特色,鼓励优秀成果首先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第四,更加重视社会服务的贡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将首次单独设定。参与单位将提供“代表性案例”,展示其学科建设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第五,根据国家和高校鼓励跨学科合作和解决多学科关键问题的需要,采用“归因度”方法确定结果,允许在多学科中按比例填充“跨学科结果”,以支持和鼓励跨学科研究成果。第六,创新成果发布形式,首次提出“学科优秀率”指标,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问题,警示“馅饼式传播”的盲目扩张。第七,为提升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邀请海外同行专家对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行国际声誉调查,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评估品牌提供参考。最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轮评估中,评估结果首次以“逐步”的方式公布,分数不再公布。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能够反映不同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知识的需求,淡化分数和排名,引导高校加大对学科内涵建设的投入。

学科评估的真正功能不是分配分数和等级,而是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帮助机构发现和诊断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尽管当前的学科评估显示了大学学科建设的显性价值和贡献,但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对个人、家庭、地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潜在效益、隐性价值和综合贡献远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没有必要过分关注结果公布后社会上出现的对特定高校的表扬或批评,而是要注重分析学科评价数据,开始挖掘数据所揭示的学科发展规律,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评估只显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真正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是大学和学科建设团队本身。

让我们充分利用学科评估带来的机遇,直面问题,进行务实改革,把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一层楼。

阅读更多

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