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这支北大团队“无可替代”
作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申报专家组组长,吕雉教授在申报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月7日,可可西里的世界自然遗产申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次会议上被审议通过,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9月初,一封来自青海的感谢信被送到了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的办公桌前。在信中,青海省委、省*对北京大学吕雉教授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它是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可以说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最高评价。然而,对吕雉教授的贡献的描述不是一种恭维,而是一种非常公平的认可。为推动地方*启动世界遗产申请,带领科学家团队,撰写材料,与世界遗产中心沟通,并给予关注和支持,吕雉团队参与了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申请的全过程。
吕雉教授简介
吕雉,1965年出生于甘肃兰州,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学科的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开始致力于生态保护,并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早年主要从事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有人称她为最接近野生大熊猫的人,媒体称赞她为中国的“珍古德”。
自1995年以来,吕雉教授一直参与自然保护的实践示范,试图在科学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2007年,她和她的同事成立了景观自然保护中心,致力于展示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她的研究项目包括中国西南山区的大熊猫和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和普氏原羚。她曾被评为世界15名杰出保护工作者之一,并被授予生物多样性热点英雄称号。
这次主持可可西里遗产的申请是她一贯工作的继续。
“无价的样品”
“如果中国有几个地方应该申请世界遗产,可可西里肯定可以排名。”谈到促进可可西里遗产应用的最初意图,吕雉有些激动地说。
早在1997年,她就去过可可西里。那时,她对广阔的天地、地平线上的冻土、数千英里土地上没有炊烟、以及大地上的自然精灵——藏羚羊的*奔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时我们都在无人区活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移动的如此宏伟的地方。野生动物在这里*生长,这在中国非常罕见。有许多非常令人震惊的景象。”直到现在,可可西里仍然只有一些分散的牧民,基本上没有人的土地。
可可西里的价值早已得到认可,但对它的保护却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藏羚羊偷猎一度非常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在可可西里的太阳湖与偷猎者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在可可西里零下40度的大雪中,他被雕刻成了一个冰雕。当人们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找到他时,他仍然保持着换子弹的姿势,这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三年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立,由于全球合作和严格监管等各种因素,偷猎已经很少见。
然而,作为一个无人区,可可西里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
首先是气候变化,它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全面的影响:草地退化和降雨量增加也会影响物种多样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无人区面临着被开发的风险。如果不加强保护,无人地带的景观可能会遭到破坏。
在吕雉看来,“对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来说,一个没有活动的完整的地方都是无价的样本。例如,当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时,我们很难区分它是由人类活动还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可可西里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这种自然控制在地球上是罕见的。”
世界遗产的申请为可可西里的保护力度提供了契机。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可可西里的申请工作可能是历史上最快的."从2014年底决定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到2017年7月成功申请,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申请材料的正式检查和撰写只花了7个月。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申请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基础薄弱,地域环境困难最初,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的申请面临着几个难题。
一是加强对世界遗产申请的保护,这必然会影响发展,与当地*和居民的利益相冲突。倾听和考虑当地人的声音是必要的。此外,如何与评审委员会沟通也是申请世界遗产的一个问题。
其次,还有技术问题。可可西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很难到达。在这里做研究不容易。申请世界遗产名录所需的相关数据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此外,如何解释可可西里的价值?例如,世界自然遗产要求普遍性和独特性。“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为什么它在青藏高原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重点解释的问题。
吕雉团队快速解决问题和促进世界遗产申请成功的能力与她独特的经历有关。
首先,她在青海工作了很多年。1997年,她去过可可西里。自2005年以来,她的团队几乎每年都去三江源。三江源的工作主要分为科学研究和社区保护。
长期的科学研究使她积累了许多信息。在如此紧张的时间里,她不需要仅仅依靠临时现场收集信息。它还使申请团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可可西里最有价值和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并确定了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的两个标准:“*自然现象或具有优秀自然美景和美学价值的区域”和“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社区保护工作使她非常了解当地*和居民的想法。“当地居民是佛教徒。他们有保护生态的想法,但是他们没有被组织或授予这种地位。从2005年开始,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动当地*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授权社区保护。我们帮助培训。”当地居民也信任他们。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系统试点正式启动,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系统试点。计划将有16,000多名牧民成为国家公园管理员,更多的人将参与保护工作。
另一个独特的经历是,吕雉参与了许多遗产工作。她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遗产工作组的成员。她已经多次评估世界自然遗产,非常熟悉申请世界遗产的过程和要求。
“申请得这么快确实与我更多的经验有关。我已经做了我自己的回顾,知道哪些是关键点,哪些应该注意。”国际组织的丰富经验使她与认证机构的沟通更加顺畅。认证委员会也陪同并介绍了她。
青海省世界遗产申报办公室主任康总结道:“老师在整个申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给了我们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也参与了许多具体的工作。特别是作为项目经理,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在申报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与此同时,在工作完成后,我们对环境改善、玉树博物馆等计划提出了非常有益的意见,这些计划在技术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可能是最困难的地方之一。”
对科学家团队来说,可可西里恶劣的科研环境比技术问题更具挑战性,“可能是最困难的地方之一”。
可可西里的大部分方形海坝都超过4500米,最高处超过5000米。天气非常冷,含氧量只有正常水平的60%。你必须在几步之内喘口气。以前,没有工作站的时候,我只能一直睡在帐篷里。科学研究需要长途驾驶。然而,可可西里有许多沼泽,经常困住汽车。
“那个月我在可可西里锻炼了我的手臂和肌肉,非常棒,”吕雉教授微笑着说。“我举不起车。我捡起石头来垫汽车。”除此之外,我们还遇到了各种情况,比如扎营、野牦牛袭击等等。
“陆老师没有问题。20世纪80年代,她用收音机追逐熊猫。”当被问及吕雉能否适应如此艰难的环境时,吕雉的学生胡若诚叹了口气,“当时没有全球定位系统。这一切都是通过把发射器绑在熊猫身上,并拿着一个木制天线,根据报警频率来判断熊猫在哪里。那些日子的条件比现在要艰难得多。”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将参与保护生态."
可可的申请团队包括北京大学地对空学院的李教授和她的十几个学生。吕雉非常有魅力和鼓舞人心。在选择保护生物学的道路之前,她的许多学生从小就看到了她的事迹并读过她的书。可可申请团队中还有十几名她的学生。今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毕业生李雨涵受其影响,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去三江源体验一线保护工作。
"那些愿意做我们工作的人必须有理想或感情."她的一个学生说。吕雉认为,保护生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北京大学学生和越来越多的人将参与保护生态。”
在吕雉看来,人类不能超越其他物种,但他们有能力。人们可以带来毁灭和保护。人造成了保护的两难境地。保护生物不是生物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