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基金委主任杨卫:浚创新之源 建科学强国

科普小知识2022-03-30 21:44:34
...

专访基金委主任杨卫:浚创新之源 建科学强国

杨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陈辰摄影

自1986年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已成为中国支持基础研究的最大主渠道,并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认可。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杨伟就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科学基金在实现中国梦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它的管理水平如何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如何加强诚信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就这些科技界关注的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杨威局长。

杨伟:

1954年生于北京。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布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力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和微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

从事断裂力学、微观力学和纳米力学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任教。1999年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8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自2013年2月起,他一直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拓展探索深度,深化创新源泉,延伸跨越距离,实现人才愿望

>>

让基础科学研究像蓝天上的鸟儿一样飞翔

记者:你是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一批“杰出青年”。在浙江大学期间,您多年来一直参与科学基金的评估,并多次动员教师申请科学基金。你如何理解科学基金会?

杨伟:我是科学基金会的“运动员”、“裁判”和“领队”。现在他是基金委员会的主任,相当于奥运会的“组织者”。因此,我在科学基金会有着特殊和多方面的经历。

在我看来,与其他科学资助计划相比,科学基金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支持*探索。虽然它也有一些指导方针,但研究方向在细节上是有限的,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申请。

第二是专家评审。资助项目的申请、评估和顶层设计均由专家主持。行政人员不参与意见,但只负责专家结果的统计。可以说,科学基金会是所有科学技术项目评估中最公正、最透明、最以专家为基础的科学研究项目。

第三,重视原始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价标准是世界水平,而不是跟踪或“填补国内空白”。自然科学不同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是松散的枝蔓,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开出不同特色的花朵。然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就像筑起一道坚固的墙。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建这座墙。只有突破性的创新才能“一砖一瓦”

记者:在你看来,科学基金会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

杨伟:科学基金的功能和定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拓展探索深度,深化创新源泉,拓展交叉距离,实现人才愿望。

扩大探索的深度意味着科学基金会应该大力支持科学家*探索,鼓励他们扩大科学的范围,并鼓励所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创新的源泉是理清科学发展和学科延伸的脉络,深入研究新兴学科的地貌图和我国基础科学学者的结构,使创新,特别是原创创新思想不断流动。

长距离跨越意味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探索资助模式,支持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并从跨学科科学问题的产生、研究组织方法、里程碑设置、路线图描述等方面设计高效的资助体系。

实现人才的愿望就是支持不同年龄段的优秀科研人才,实现他们的梦想,实现他们的愿望。

总之,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应该像鸟儿一样在蓝天上*飞翔,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淡水。

只有拥有强大的科学和文化,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

力争在未来20-30年内,使中国基础研究全面崛起,与欧美共同勾画人类科学发展的天际线。

记者:到目前为止,有些人仍然有疑问: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杨伟:我想引用一段对中国人来说听起来很刺耳的话来说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这段话来自美国人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93年(即1893年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年)发表的文章《对纯科学的呼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果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只注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许多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因为他们只对科学的应用感到满意,但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所做的事情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纯粹的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有几个世纪了。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将在获得许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化学甚至物理。因为我们只满足于火药可以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求底线,所以中国人民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

虽然这篇文章是攻击性的,但它触及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痛点: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基础研究。

如果以人体为类比,我认为创新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原始创新,相当于人脑。第二个层次是技术创新,相当于人类的神经循环系统;第三个层次是技术产业化,相当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其中,原始创新的第一层次应该是主宰整个创新“身体”的大脑。

记者:你认为基础研究在实现中国梦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杨伟:我认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然而,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它必须从一个经济强国和一个技术强国转变为一个科学强国和一个文化强国。只有拥有强大的科学和文化,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

科学基金会不仅支持第一层次的原始创新,而且支持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的联系工作,即科学和技术能够相互促进的部分。如今,世界上许多先进技术的科学来源仍然来自国外。中国要成为一个科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科学基金会的规模从1986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70亿元。在你看来,未来科学基金应该继续增加吗?

杨伟: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50%以上,R&D接近美国的50%。然而,扣除美国科学基金会不支持医学研究等相关因素后,中国科学基金会的规模仅为美国科学基金会的25%。

今后,我们还将致力于增加*财政拨款,希望科学基金能够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研发支出增长率的速度发展,即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以推动中国的基础研究。

我们期待着未来20到30年中国基础研究的全面崛起,并与美国和欧洲一道,勾勒出人类科学发展的天际线。

改革创新,再创佳绩

>>

使科学基金的规模、管理效率和完整性最大化

记者:今后我们应该如何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的作用?

杨伟:这也是我上任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还在和同事们一起学习,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人员短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有正式员工200人,仅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数的10%。2012年,基金委员会收到178 000份项目申请,其中38 000份成功。其项目数量超过美国的三倍,人均工作量是可以预测的。为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基金委员会目前采取的措施是聘用约200名临时员工。未来申请的数量将逐年增加。恐怕临时就业不是长久之计。

记者:许多研究人员报告说,项目的申请、辩护和审查占用了他们太多的研究时间。基金委员会对此有何考虑?

杨伟:我们希望改进管理方法和评审过程,使管理更加不引人注目,不耽误研究人员太多时间,并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让科学基金的应用成为他们科研工作中一项非常自然的活动,就像春节一样,学术思想每年升华一次。在流体力学方面,人们希望在没有湍流和冲击波的情况下管理层流。

记者:近年来,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反应强烈。基金会将如何加强科学研究的完整性?

杨伟:基金委员会有一个专门的检查和监督委员会,独立接受关于诚信的投诉。在过去三年中,该委员会每年收到约200起投诉,其中19起是去年提出的。最严肃的处理方法是向不诚实的个人和单位发布公告。

整理过去三年的投诉,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五种:不准确的资金申请信息、项目文件中的部分剽窃、披露核心审查信息(如审查人员和审查结果)、不公平选择审查人员、项目进度报告和结案报告不准确等。

我们正在考虑建立一个电子信息系统来遏制不当行为,其中可能包括对申请人的廉正教育系统、对申请的符合度检索系统、对异常频繁地访问数据库的预警系统、对审查者的选择的公平判断系统以及对基金结果的抽查系统。

我想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努力,让中国科学基金会在未来10年实现“三大准则”:世界上最大的身体质量、最高的管理效率和中国最好的诚信。(原标题:深化创新源泉,建设科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