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自主创新是国家话语权的后盾

科普小知识2022-04-29 22:51:12
...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的科技革命。《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事件。我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

每当我想起那三年,我总是感觉很激动。那三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无私的时代,一个我全身心投入的时代,一个像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一样,我把国家利益和我们国家的未来放在首位的时代,一个我一生都在不断进步和自豪的时代。

今天我会和你分享一些片段。让我们从大飞机开始。

2000年,我在科技部办公厅工作时,担任调度办公室主任。我偶尔会看一本名为《经济管理文摘》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天高云淡,俯视南飞雁”。这是高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云10从1970年到1980年的发展过程。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种吸引力不仅是因为大飞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也是因为我想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那时,我们已经到了大飞机的门口,或者我们已经用一只脚踏进了大飞机的营地。但最终我们回来了,并选择与美国公司合作组装飞机。经过10年的合作,这家美国公司决定退出,我们回到了零。这10年可以说是难忘的,充满了耻辱。

我们为什么要废除武术?你为什么不多坚持一点,在10年内做些事情来磨利你的剑呢?从2000年到2008年,八年来,我一直坚持大型飞机的战略研究,并与热心人士一起不懈努力。

当时,我们成立了以徐冠华部长和*政策研究室郑新立副主任为首的研究小组。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做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走访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飞机制造企业,走访了所有与此相关的企业家、科学家和*。我们对大型飞机的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正是这项研究让我第一次建立了战略思维,并第一次学会了从战略角度思考技术、制度和政策问题。

第二,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限性。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至少40年,至今仍有许多争论。技术引进不仅对我们相对落后的国家很重要,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必要的。

当我们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时,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引进技术。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引进。我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密切相关。然而,在许多案例和政策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现象,那就是纯技术引进的局限性。

中国有许多成功的技术引进案例,如大型燃气轮机,通过三峡工程,它们已经达到世界前列。高铁的例子也有很多感受。但是在乘用车领域,30多年来技术的引进带来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住在深圳,每次我在附近散步,我总是不自觉地看看路边停着什么样的车。住宅区很大。可能有成千上万辆汽车,其中98%以上是外国品牌。可以统计的国内品牌数量可能不会超过5个,包括我自己的。我们引进它已经有30多年了,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处于这样的状态呢?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想一想,为什么在某些领域引进技术是成功的,但在乘用车领域却不成功。

看看邻国日本和韩国。他们可以获得几乎所有的西方先进技术,但他们从不欺骗别人。相反,他们建立了技术研发平台,致力于消化吸收,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今天,他们已经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当我去欧洲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日本车和韩国车。俄罗斯是一个非常重视购买本国产品的国家。这里也有大量的日本车和韩国车,但是没有一辆中国车。

这表明技术的引进只是技术贸易,只是技术物化产品的引进,但技术能力的引进是不可能的。技术能力的增长必须经历独立发展的过程。技术贸易永远无法取代自主创新。

第三,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封闭的。在关于中长期规划的讨论中,有一场关于是否要独立创新的辩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创新将导致我们关门,禁止人们进行国际交流。我认为,*和科技部的领导不能自我封闭,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是开放和沟通。我们只是强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有资格和别人交谈和玩游戏,甚至在某些领域逐步占据领先地位。

事实上,技术的交流,包括技术的引进,本质上不是从先进到落后的施舍,而是珍珠换玛瑙的游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谈到了这一点。你有什么信心与他人进行对话?你有什么资格和别人交换?这是决定整个开放结果的关键。

以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合作为例。当我们不能参加国际空间站项目时,其他人会忽略它,根本不让我们参加。然而,当我们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甚至取得进展时,其他人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这是一种游戏能力,一种对话能力。

最后,谈谈美国的自主创新。最近,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倡议。里面有一个句子,请注意。该倡议称,“美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其在人工智能发展和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包括高端制造和量子计算,直到2030年。”什么是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今天很少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印象是那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如果我们今天在政策层面不惜一切代价再次提出,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多内部人士的质疑和批评。然而,这是美国在人工智能倡议上提出的观点,美国一直是我们研究和追求的对象。

几年前,在中美经济对话会议上,周其仁先生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假设美国生产大型飞机,中国生产服装、鞋帽,则形成了从高端到低端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下,两国和平相处。你销售你的高端产品、芯片和大型飞机,中国向你提供服装、鞋子和帽子。尽管一个芯片可以换成一个大容器,甚至一整列衣服、鞋子和帽子,但每个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中国发展大型飞机,美国会作何感想?

弗里德曼先生脱口而出:这将是对美国的永久损害。因为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保持他们相对于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是他们生存的关键。当美国人看到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努力,当他们看到中国企业一步一步接近美国时,他们会有什么感觉?美国人会怎么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已经用尽一切手段包围像华为这样的企业。

例如,深圳华大基因是基因组测序的领导者。正如华为在信息技术领域一样,华大在生物技术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11年,华大就被包围了。当我们开始将测序技术投入商业应用时,美国人意识到这将对他们构成挑战,并采取了非常糟糕的措施来防止新仪器被卖给我们,旧仪器不负责维护,耗材价格翻了一番。他们就是这样想把华达困死的。那时华大不是死了,就是成了弟弟,向他投降了。经过五年的努力,华大的高端音序系统取得了突破,不再受他人控制。

这是什么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重量。我将信息技术描述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集成电路。没有这样的平衡,我们获得的所有基因组数据都将被移交给其他人,或者我们对数据的访问将被其他人控制。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条道路,更多的企业像华为和华大将会崛起。

(作者是科技部政策、法规和机构改革司前司长。本文由记者张克根据作者11月13日在《科学普及时报》和中国科学普及网主办的MSTA系列科技讲座上的发言,以速记方式整理而成,并由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