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不应只是“空间”
■王志康,本报见习记者
日前,自称“土豆”的江西邮政电子商务扶贫项目组的一名成员给南开大学的“农业梦想成真”公益创业团队写了一封感谢信,用真诚的心回报了团队饱满的“橙色”之意。
一个多月前,江西省安源县的果农还在为脐橙的销售发愁,但当“梦想成真”团队进入甘南地区后,困扰大家的问题就解决了。年轻的“神创论者”应用了“互联网加精准扶贫”的理念,开始了在线销售模式,帮助他们销售所有脐橙。
事实上,全国高校中仍有许多团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实现农业梦想”。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公共创造空间。
自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大众创新”以来,“大众创新空间”也应运而生:2015年1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大众创新空间”发展的措施,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从那以后,创业和创新的趋势变得越来越繁荣。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更加积极地为创新搭建公共空间,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
那么,近两年来高校公共创造空间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像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吗?
失败率远远高于成功率。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在高校的公共创造空间中,有许多为社会服务的成功创业项目。以南开大学为例,仍然有许多像“梦想成真”这样的团队。例如,开展公共辅导的“火箭计划”,以及解决限制送货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安捷快车”。
“我们学校的创意空间已经产生了一批不断探索的优秀团队。”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立表示,创业项目不仅限于技术本身。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纯文科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模式和当地资源来制造一个文化问题。例如,“手绘南开”已经逐步扩展到整个天津,现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这是就成功案例而言,但总的来说,高校公共空间创业项目的失败率远远高于成功率。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解鹏指出,我国高校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考试,没有专项资金,也没有专门的地方,这是目前的现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张也表示:“几乎90%的人都失败了,成功率只有10%。”
据了解,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的可行性相对较差,没有发现消费者的“痛点”;其次,没有利润点,很难吸引投资者。同样,一些企业家认为创业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并没有坚持下去。
张玉立认为,只要是创业活动,失败率就会相对较高,创业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失误。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降低试错成本应该是高校探索的问题。“现在,创造更多的空间仍然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整合一个更真实、更支持、更面向服务的试错平台,检验大学生的想法是否满足顾客的需求,给顾客带来价值。“他说,在商业概念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资源,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向企业家开放实验室。
组织机制需要改进
当涉及到利用学校的学术和科学研究资源以及向企业家开放实验室时,这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共青团的领导下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而学术科研资源和实验室基本上分散在科技部门和高校。
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创意空间讲师孙娟表示,创业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环节:教务处开设课程后,管理学院就开始教授创业创新。科技部也做开拓创新工作,主要是转化教师的成果。团委将做好客空间的创建工作,并定期在每年的5月和10月招募企业入驻。然而,不同的部门是相互分离的。例如,当上级要求学校报告公共创造空间的信息时,这些指标是综合的,包括开设的班级数量和园区内的企业数量。这涉及到学术事务办公室和管理学院。
对此,谢鹏也有同感。曾多次担任“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创意‘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然而,这两项与大学有关的最重要的竞赛分为两个部门:前者由教育部领导,而相应的大学部门是学术事务办公室或招聘和管理办公室。后者由共青团*领导,相应的大学系是共青团。
同一份工作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因此,孙娟提出,如果学校能够成立一个更高层次的专门组织来协调和管理公共创新空间,那么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相关的各种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整合,这将对高校公共创新空间的发展大有裨益。
创业导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
为了促进高校公共创新空间的更好发展,解鹏曾经问过一些人,公共创新空间和孵化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给他“项目”的答案。
他说,如果关注的焦点是项目,那么目光就只会放在资金上。然而,对于大学生企业家来说,虽然他们缺乏资金,但他们仍然缺乏经验。与社会公共创造空间相比,高校公共创造空间没有运营压力,因为有房子,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帮助和指导他们创业的“企业家导师”是关键力量。“有了优秀的、全面的、立体的、综合的创业导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资本和经验自然会被引进。”
在解鹏看来,创业导师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仍然相对模糊,创业导师的队伍也是五花八门。一些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官员、大学教师和职业经理人都成了创业导师。许多人在引导创业的过程中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崇拜和盲目信任创业导师,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创业的发展。
他认为,引导创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创业导师应分为五类,明确定位,分类管理。首先,创业顾问是熟悉国家*创业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责的*官员、高级律师和会计师,或者是学习后符合相关要求并负责提供创业相关知识咨询的人员。第二个是创业顾问,他在与创业有关的机构中从事创业工作,并提供与创业有关的援助和指导。第三种是企业家导师,即在创业相关机构从事创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的人,或具有五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以指导和引导企业家。第四,创业导师是真正的“创业导师”,应具有至少六年的独立创业经验,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并以非营利目的教育和引导创业者从创业到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五,业务评审员是熟悉业务竞争、孵化器进入、业务投资等相关程序和规则,并从事或指导业务工作多年,主要提供评审依据的人员。
“我相信,通过创业导师的明确定位,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促进公共创新空间和高校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鹏说。
做好创业教育是关键。
在张看来,许多人对高校的创造空间仍有误解。他们认为只要有空间和投资,他们就能成功地创办自己的企业。“当你贫穷时,你需要资本投资来促进它。但现在有中等收入水平的股票。进一步的推广取决于创新。没有创造力,创业就不会成功。因此,公共创造空间不仅是空间,也是教育。”
从事创业教育16年的张发现,接受过培训的学生更擅长创业。他说,暨南大学共有八个单位做创新专业教育,而创业学院决心做内容,只有教育,教学和微孵化。学校设立了“港澳台华侨创造空间”,其中90%由创业学院孵化。“如果你不做内容,只有空间是不够的”。
张玉丽也有同感。为了促进创业和创新,除传统的创业和创新课程外,南开大学商学院于2014年10月开设了面向社会开放的“创业课程”。每期招收50到60名学生。在两到三个月内,在不同领域从事创业和融资的校友被邀请到学校来,周六和周日根据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自己的经验为每个人授课。
到目前为止,南开大学共开设了三个创业班。从第三阶段的学生来看,50%是社会企业家,20%是南开自己的学生,30%是南开兄弟院校的学生。
张玉立说,创业班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我们所做的是跨越学科,打破界限。多样化是创新的前提。它不能保证创业和创新的成功,但它有利于创业和创新,是一个必要条件。“要想让高校的创新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必须跟上。”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