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科普小知识2022-06-08 08:02:37
...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李艳华向农民解释大豆知识。

由我们的记者杨哲拍摄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大豆已经种植了大约5000年。

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的大豆亩产量只有240公斤,几乎是美国的一半。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将达到9554万吨,相当于每天26艘1万吨大豆船的登陆量。

李艳华,一位扎根于黑土几十年的大豆育种女专家,培育了一系列优质大豆新品种。大田亩产一般为400公斤,有的农民甚至亩产高达480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她培育的10多个优质大豆品种累计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增收40多亿元。

中国大豆应该有自己的信心!

新华社记者谢、关、杨哲

今年夏天,当大豆在关注国际贸易的网民中成为“网络红人”时,“大豆之乡”黑龙江海伦和满头大汗的育种专家李艳华正拿着镊子在湿热的实验场耐心地给大豆杂交品种授粉。

在南方的许多稻区,稻农经常提到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然而,在中国最重要的大豆种植区东北,大豆种植者总是会想到中国科学院的育种专家李艳华。

李艳华放弃了在大城市的优势地位,在东北基础农业生态试验站扎根近30年,目标是“伴豆一生”。

她培育了10多个优质大豆品种,产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推广了5000多万亩优质大豆,增加了20多亿斤产量。

她无数次从北到南旅行了4000多公里。为了节省科研经费,她睡在普通火车的硬座下。

她太喜欢教养,以至于写不出论文,也太慢,以至于得不到最高分。

她在黑土上用金黄色的大豆“作为墨水”写了这篇论文,以换取农民们的最高赞誉——“金豆皇后”。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本报记者谢摄

“临时工”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关键技术人才”

“传男不传女”的技巧传给了她。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的郊区,有一个带有许多实验地块的不起眼的庭院。

无论是春播、夏播还是秋收,都有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实验场来回穿梭:一个瘦小的身影,整齐的短发,黝黑的肤色,蹲在田里检查秧苗和豆子,不时在小笔记本上记录...

她是大豆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

1966年,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家几代人都以大豆为生。

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南麓。黑土肥沃。它被誉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地。

李艳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大豆,可能会“一辈子都和大豆在一起”。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科学专业毕业后,李艳华回到了原海伦农业局农业研究所工作。虽然工作关系在这里,但她刚到单位不久就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

李艳华真正进入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时,经历了一些波折。

当时,实验站的老研究员金振宇即将退休。他特别希望找到一个继任者来接手他未完成的育种工作。

至于继任者的选择,金振宇只要求一件事:传递给男人,而不是女人。因为这份工作极其艰苦,而且会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对女孩子来说太残酷了,所以我只想找一个男孩。

然而,金振宇在退休前找了几年,没有合适的人选。直到李艳华毕业,有人向金振宇推荐它,李艳华才有机会尝试一下。

"那时,我被招聘为临时工,几个月来每天挣2.06元."李艳华回忆道。

最终,金振宇被李艳华勤奋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所感动,决定给她一生都没有完成的研究工作。

1991年,李艳华正式成为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成员。

52岁的李艳华手指一挥,就在这个实验站工作了28年。

2017年,李艳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重点技术人才”,在解决重点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玉表示,自该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加上李艳华,该研究所只有三人获得过这一荣誉。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李艳华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已达到5000多万亩,大豆产量增加20多亿斤,农民增收40多亿元。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李艳华在实验室研究大豆标本。谢摄

在第一个品种培育出来之前,科研成果已经空白了十年。

“十年冷板凳”,失败是“常见的事”

从到达试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设定了目标:培育适合在中国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一般来说,机械化程度越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越好、速度越快、准确度越高。

然而,与农民不同,李艳华的大豆杂交实验是“传统的”,需要人工收割、脱粒和分类。

因此,她比许多农民都忙。在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和装袋,反复观察每个豆荚和谷物。

平时,检查大豆的生长进度、抗虫性、抗草性、抗风特性,哪一项不能落下。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需要更多的努力,尤其是选择品种的过程必须手工操作。”李艳华说。

大豆育种必须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常见的事”,但成功是罕见的。

从杂交开始,每一代都需要一个生长季节。然而,产生的一代是不稳定的。在此基础上,第二代和第三代将继续培育...只有在第六代左右才能举行“决选”。

在育种过程中,李艳华对此了如指掌:“最终选择”只是选择优质品种进行一到两年的鉴定实验。实验通过后,可送相关部门审批。审批时间大约需要三到四年。

因此,一个大豆品种通常需要10到12年的时间来培育并最终获得批准。

李艳华花了整整10年时间培育出第一个品种,并获得了第一个批准的品种。这也意味着在10年里,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坐十年板凳是值得的,坐十年板凳也是值得的。”李艳华笑着说,“十月份怀孕时,繁殖比怀孕难十倍。”

杂交组合是大豆育种的基本方法。大豆品种的不同性状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称为一次性杂交组合。

在过去的20年里,李艳华培育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最终培育出了大约10个获得批准的品种。

大豆育种是“十年一剑”。

坚持是值得的。李艳华开发的东胜系列品种亩产约400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相对单一的问题,为种植结构的调整保留了许多早熟品种。

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李艳华种植的东胜系列大豆品种非常受欢迎,转化效果很好。近年来,东胜系列大豆品种积累了近2000万元的转化资金。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2018年6月9日,李艳华和外国专家用她的高跟鞋拍照。(照片由李艳华提供)

为了“抓住时间”,外宾们用她的高跟鞋拍照。

“只要不下雨,今天就是工作日。”

今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观考察。

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平时不喜欢打扮的李艳华特意准备了一双高跟鞋,想在开会时穿。

能穿高跟鞋不能在野外工作,李艳华又不想浪费时间。于是,她穿上高跟鞋,像往常一样穿着防水靴去上班。

但是在工作完成之前,客人们来参观了实验场。外国专家对李瑟娥燕华和高跟鞋在田野里工作感到非常惊讶。了解原因后,这些外国专家向李艳华竖起了大拇指。

外国人开玩笑说高跟鞋可以带来高收益,所以他们邀请我和我的高跟鞋和他们合影。李艳华笑着说道。

就这样,李艳华留下了一张用高跟鞋拍的特别照片。

照片中有一个微笑: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七个人围成一个半圆。李艳华在中间和前面都穿着雨靴。中间是一双尚未穿过的黑色高跟鞋。

与时间赛跑已经成为李艳华工作中的一种习惯。李艳华说,繁殖不注重“朝九晚五”或双休日或年假,而只取决于天气:“只要不下雨,这将是一个工作日。”即使下雨,它也常常只是把工作地点从田间移到实验室。

每年,李艳华在田里度过150多天,比普通农民长得多。

大豆的开花期已经很短了,杂交实验的真正时间是每天两到三个小时,大多是在早上。为了进行更多的几个品种的杂交试验,李艳华通常在凌晨2、3点钟开始准备。一些同事去实验站吃早餐,然后才意识到李艳华已经在地里工作了三四个小时。

夏天的深夜,在实验站的田野里,微风轻拂着豆苗,显得宁静而深邃。在实验站,李艳华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在办公室的角落里,有一把躺椅,上面有一件旧的军大衣。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李艳华晚上经常睡在办公室里,躺椅当床,军大衣当被子。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李艳华在实验室检查大豆种子。(新华社记者杨哲,2018年6月29日)

北方物种在南方繁殖,每种豆跨越4000公里。

繁殖科学家睡在火车的硬座下

黑龙江的冬天又冷又长,持续半年。

由于积温低,农作物一年成熟一次,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给育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海南冬天阳光明媚。“我们一年只有一个生长季节,人们一年有两到三个生长季节。”李艳华说。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天,李艳华都会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进行育种,并在次年春天把培育好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试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节,把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就是北方孕育南方的方式。

从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到最南部的海南省,几乎每一粒种子都在大约4000公里的繁殖路线上形成。

“过去邮寄东西很慢。人们经常来到海南,种子还在路上。因此,那些不着急的种子将被送到你那里,而那些着急的种子将被装在手提箱里带走。”李艳华说。

为了带来更多的种子,李艳华自己的财产可以保存或不保存。

在2000年之前,为了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李艳华经常乘坐近50小时的火车往返于中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为了节省更多的钱,她经常选择硬座。李艳华仍然记得,当他又累又困的时候,他会躺在座位下,晚上睡觉。

“后来,该项目成本更高,没有必要为卧铺车省钱。然而,他们经常买不到卧铺票,有时不得不坐硬座。”李艳华苦笑。

海南是一个旅游胜地,但是李艳华没有时间去享受它。

一张老照片记录了李艳华在海南的工作场景:戴着帽子,围着丝巾坐在地上,和当地农民一起筛选大豆。

繁殖时间很紧,她经常住在实验场旁边的临时棚里,一天24小时守护她的幼苗。“一方面,检查繁殖细节很方便;另一方面,它也担心幼苗会受到损害。”李艳华说。

为了争夺更多的生长季节,李艳华有时从当年10月到次年5月初在海南进行长达半年多的种子繁殖。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李艳华在实验室领域工作。(新华社记者杨哲,2018年6月29日)

钱很紧,但她拒绝了十倍的加薪。

如果一个数据被延迟,一年的工作可能会被浪费。

"繁殖一定很难吃,而且要冷静下来."李艳华说他甚至有妄想症。

杂交实验所需的大豆被称为“材料”。李艳华有一个到处收集“材料”的特殊习惯。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科研机构、展览还是在农民家里,李艳华都不会“放开”合适的豆子,把它们带到实验室做实验材料。

“有时我去城外的超市,看到我从未见过的豆子。我也会收集一些,然后带回来。”李艳华说。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小心。繁殖是按年计算的。如果我们不小心,一年之内就会失去一切。”李艳华说。

有一年,李艳华种植的一种大豆材料产量特别高,所有同事都很兴奋,建议她把它带到中国南方育种。然而,突然的高产出让李艳华感到不安。为了保险起见,她又试着种植了一年,结果产量又下降了。结果是工作人员在收割时不小心,导致数据记录问题。

每个生长季节,她都要处理3000到4000份大豆原料。如果她不小心的话,即使超过10年,她也会长出好品种。

李艳华坚持育种近30年,源于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1998年,一家种子企业邀请李艳华担任其副总经理。他的年薪为1万元,外加450万元的分红,并承诺分享一套房子。当时,李艳华的年薪只有1000多元,一家人仍然住在平房里。

但是李艳华拒绝了将收入增加10倍的机会。在李艳华看来,育种工作并不像进入企业后受利益的影响那样“单纯”,也不像实验站的设备和实验场地那样方便。

同事韩斌说,她可以像许多其他专家一样在哈尔滨和其他大城市工作,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她不能把大豆幼苗放在她的地里。几十年来,她一直呆在一个小实验站里,不肯离开。

20世纪90年代,科学研究经费紧张,李艳华曾提供他的薪水做科学研究。“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你看到谁像你一样“笨”当时,李艳华的许多亲戚朋友经常问。

李艳华站在从实验站到实验场的路上,告诉她的丈夫王国栋:“只要你走在这条路上,你就有责任做好。”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李艳华在农民王书彦的地里检查大豆生长。(新华社记者刘玉轩摄,2018年6月27日)

“识别人需要很大的努力,你可以记住种子。”

当孩子需要喂养时,丈夫把女儿抱到地上。

实验站的一个实验室里堆满了悬挂着密集豆荚的大豆幼苗,其中一些豆荚被放在玻璃罩里。在另一个实验室的架子上,层层堆满了装在小网袋里的大豆种子。

普通人很难区分大豆幼苗或种子。只有通过看标签,他们才能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品种,但李艳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它的主要特点是豆粒的圆度和颜色。有时仅仅凭感觉是不清楚的,因为有太多的接触。”李艳华说。

“这是东胜一号,它特别抗病。它的颗粒又粗又黄又圆。做豆芽很好。豆芽直而长,出品率高,口感好。它几乎成了豆芽的一个特殊品种。最好是做豆腐,因为它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购买价格高,比其他品种每公斤高出15美分。这是东胜7号,它的加工质量很好。所生产的豆浆纯净而芳香,入口柔软。永和豆浆很大一部分是东胜7号……”李艳华拿起几袋金豆种子,像他的手指一样熟悉。

在李艳华种植的东胜系列已被批准在10日种植,而那些尚未批准的品种,如东胜17号和东胜19号,已被农民“抢”去大面积种植。

“种子可以被清楚地辨认出来,但更难认出人来。我的脸是瞎的,我仍然不记得我什么时候见过几个人。有时我会感到尴尬。”李艳华无奈地说道。

由于简单的服装和低调的举止,李艳华通常不被认为是专家。一旦她去了乡下,她甚至被一个当地的乡镇*误认为是来捣乱的。另一次,在实验站接受采访的一名电视记者直接把她当成当地农民,让李艳华哭笑不得。

李艳华对衣服的唯一要求是能够穿下来。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想法,但被女儿迷惑了。

当她的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她曾经说过她早上不去上学。李艳华试图说服她,但她的女儿一直在脱衣服。起初,我女儿认为李艳华的衣服太旧太旧,不如其他孩子的母亲穿的衣服鲜艳。

因为他一年到头都忙于工作,李艳华觉得他欠了家人和女儿很多。

女儿出生后不久,李艳华就去实验领域工作了。当孩子需要喂养的时候,丈夫把她抱到田里喂她,然后把她抱回家。

“当一个孩子长大后,我会做所有的事情,比如接种疫苗和上学。”丈夫王国栋说。“别人的孩子有东西时,总是会去找他们的母亲。我的孩子们有东西的时候总是找我。她妈妈抓不到影子。”

为大豆增长十亿斤 “传男不传女”技术却给了她

▲在李艳华栽培的新品种“海6055”产量高、品质好,多数为4荚。

本报记者谢摄

豆农的财神,一位在地球上写论文的育种专家

"天上的火箭不会让人坠落,地上的种子也不会。"

你知道“金豆皇后”吗?如果这个问题在海伦的农村被问到,许多豆农协会会说他们知道,同时又竖起大拇指。

因为,“金豆皇后”的绰号是当地农民给李艳华的。

李艳华种植的东胜系列大豆品种因产量高、品质好而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她是豆农的“财神”。

“李小姐培育的品种产量比普通品种一加(哈)高500公斤!普通品种每株大约有20个豆荚,而李先生的品种多达30个。”“十一”期间,海伦镇程健村的农民赵疏于休息,指挥机器收割大豆。今年他种了大约1000亩大豆,都是李艳华种植的东胜系列。

“我永远感激不尽!”说起李艳华,项容乡无法向丰村农民王书彦隐藏它的兴奋。"我种的东升品种每公顷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

"在许多豆农眼里,她是另一个袁隆平!"王书彦说。

由于受到大豆种植者和生产商的欢迎,李艳华被吸引到了各种与大豆相关的微信群中。“至少有十几个小组。”李艳华说。

这个团体有4200多个“朋友”,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和经销商。“我有三块地,第一块地是每公顷6200(公斤),第二块地是6300(公斤),第三块地是7130(公斤)“我最多能达到7200(公斤)”东升2号(盛英生——记者注)40蛋白,需要联系我”...该小组每天交流种植经验、收获情况和产品信息,使其像大豆交易所一样活跃。

他讲课,教授农业知识,还开着拖拉机去农村回答农民的问题。李艳华从来没有为这些东西付钱,但是农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记住它们。

夏天的土鸡蛋和冬天的豆包是当地农民送给李艳华的“礼物”,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不久前,海伦市共和镇主村的农民林凤送给李艳华一双工人缝制的布鞋,以表达他对大豆田长势良好的感谢。

克山县西涧乡的农民林听到后,给写了一首“打油诗”:“虽然礼物的意思不一样,但针代表真诚,拳头代表真诚,黄豆代表水。”

李艳华热衷于育种工作,但他并不热衷于那些对评估职称和晋升非常重要的论文数量。

“我们必须在这种研究中多加练习。不管我们写多少论文,培养好的品种是没有用的。”李艳华说。

因此,李艳华晋升专业头衔的速度比其他人慢得多。2008年,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被评为高级职称。直到2015年,李艳华由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成就,才成为一名正式的高级工程师。

“在地球上写论文”,这是李艳华的一些同事对她的评价。

"天上的火箭不会让人坠落,地上的种子也不会。"李艳华瘦弱的身体充满了自信。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大豆已经种植了大约5000年。大豆曾经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我们的大豆远远不能自给自足。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将达到9554万吨,相当于每天26艘1万吨大豆船的登陆量。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中国计划到2018年将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

这种“反差”让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感到更加迫切。

“我们是大豆的故乡,我们应该开发最好的大豆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李艳华的紧迫性蕴含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