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韩启德白春礼周济为首批科学家学术成长丛书作序

科普小知识2022-02-01 10:14:57
...

编者按:

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收集项目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2个部委联合实施的救援项目。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数据通过实物收集、口头采访、录音和录像等方式保存下来。

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收集项目出版的前十部学术传记记录了10位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在访谈、实物和工作中收集的音像资料的基础上,作者真实地记录了10位科学家的成长轨迹、关键时间和学术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书的背面附有传记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读者不仅可以读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和感人故事,还可以详细了解老一辈科学家所在学科的发展历史,从而了解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被选中为该丛书撰写三篇序言(书名由编者添加),以飨读者。

宝贵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韩启德

老科学家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见证人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过程生动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技和科技教育的进步,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死亡和大量学术成长数据丢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指示中国科协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高级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采集项目实施方案》,中国科协与*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12个部委共同组成了领导小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

收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数据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收集和整理文件和口头数据、录音和录像以及材料收集,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头数据、材料数据和视听数据,如他们的学习历史、师生关系、科学研究活动和学术成就,得到系统保存。这将丰富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中国科学技术的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意义重大。

该收藏项目主要面向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非两院院士,但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这充分体现了*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热爱。

自2010年实施以来,该收集项目本着对历史、国家和科技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它获得了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书面、实物和音像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非常珍贵。

以传记系列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收购项目的成果是收购项目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大多是在充分挖掘档案、信件等各种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口头采访相互印证,并进行严格的考证而形成的。里面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手稿的复印件和其他珍贵的图片。它们基本上是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语言生动。它们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新鲜,而且还以三维方式刻画人物,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一系列传记,学者们可以获得更丰富、更坚实的文献基础,公众也可以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有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年轻人可以对科学家和科技活动有更真实的了解,从而充分激发他们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我谨向所有接受该收藏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友,以及参与该收藏项目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真诚地希望这一系列的书籍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收藏项目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项目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收藏项目的意义将在世界上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学术建设工作。

■白春礼

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直接发起、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的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采集项目,是国务院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值此收藏项目传记系列出版之际,我谨对收藏项目的顺利实施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参与收藏项目的老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收集项目实施方案》,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反映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的重要数据,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促进新中国学术传统的形成,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通过收集项目的实施,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反映这些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学术传承关系的各种文件、实物和音像资料。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相关国际学科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新中国的科学发展进程,尤其是老科学家所在学科的发展脉络。也有利于发现老科学家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因素,探索和把握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这也有利于理清中国科技界学术传承的脉络,深刻理解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过程,提升全社会老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突出贡献和高尚品质,推进*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工程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建设工作。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技团队,也是团结和团结广大院士的大家庭。早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就选出了第一批教员。1993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一名教员到一名院士,它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制度化过程,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写下了许多。在迄今收集到的老科学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不仅有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有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著名科学家,甚至有在专门学科默默耕耘一生的一流学者。作为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以发展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务实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优秀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为培养和支持青年人才做出了巨大努力,为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理念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成长经历不仅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通过收集项目为老科学家立碑,不仅是对老科学家成就和贡献的肯定和安慰,也是对我们多年夙愿的实现!

鲁迅说,“超越站在那里的前人。”过去的辉煌历史是由老一辈科学家创造的,历史的新篇章需要我们书写。我衷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通过《老科学家、老院士传记》等类似作品的“收藏工程”系列,深入具体地了解老一代科学家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勇于冒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为祖国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在推进科技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广阔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为科技发展留下宝贵的数据。

■减压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年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采集项目,是国务院批准的弘扬老一代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中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征集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对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负有深刻的责任和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重大工程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这些重大工程成果凝聚并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侯祥林、袁隆平为代表的几代科技专家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努力促进创新和发展。他们为实现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建设的大局,为实现国家繁荣不断奋斗。他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们严谨的研究,专注的工作,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道德。他们是后代学习的榜样。科学家的生活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尊重。

通过实施收集项目,保存了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书面、实物和视听材料,记录了他们杰出的技术成就和宝贵的精神品质,编辑出版了他们的学术传记。这对进一步宣传他们对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朽贡献,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和继承他们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促进全社会科学精神的弘扬,营造热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的荣誉和咨询学术机构,拥有一大批杰出和受人尊敬的老科技专家。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代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参考,为*的科技发展留下宝贵的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韩启德白春礼周济为首批科学家学术成长丛书作序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中国科学日报》(第14版,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