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谈判:架吵过,手还握
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在专家看来,这次会议的争议和收获只是战术问题。所有国家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李雨,本报见习记者
11月23日晚,经过12天的艰难谈判,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华沙结束。
然而,跌宕起伏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发达国家竭力推卸其历史责任,没有给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的时间表或具体数额;还缺乏建立损失和损害赔偿机制的实质性承诺。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甚至出现了严重倒退...
这不可避免地给未来几年的全球气候谈判之旅蒙上了一层“烟雾”。
然而,在11月25日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刚刚从华沙会议返回的中国代表团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香湾却有些出乎记者的意料。“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争端和收成的大小。这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这将掩盖气候变化谈判的本质和初衷。”
人生跌宕起伏
“虽然这次会议并非没有收获,但不能指望它会开始有所突破。190多个国家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共识并不容易。”经过近两个星期的紧张谈判和旅行,已经过了七十岁的杜香婉的声音有些疲惫。
“重要的是,世界各国要善于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吸取教训,并做出不懈努力。”杜祥万说道。
事实上,这种努力从未停止过。如果我们从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开始,各国已经讨论气候变化将近20年了。然而,从气候变化会议的发展过程来看,人们只能说它遭遇了厄运。
“没有一次会议是顺利的。今年的情况并不奇怪。这几乎已经成为常态。”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叶琪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是谈判的基础和前提,但其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削弱。"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强制措施来限制发达国家的行为。"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在时间点上的特殊性不容忽视。“发达国家刚刚度过经济危机。如果允许他们在这个时候付钱来解决问题,那就有些困难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政向记者指出了这一困境。
追求双赢的结果
杜向湾认为,尽管气候变化谈判困难重重,但各国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底”。
“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我们想实现双赢,我们就不能在短期内做到,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并且进行治理,就没有人会输不起。”杜向湾表示,目前我们过于关注气候谈判的争议和收获,而忽略了战略问题的关键意义。“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是促进全球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全世界必须深入理解和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告诉记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必须改变发展模式。“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发展模式无法普及。”
据报道,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每年消耗大约20%的世界能源。如果全球人均能源消耗达到美国指数,那么至少需要四种地球能源来满足人类的发展,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杜香湾认为,其深层根源必须通过气候变化谈判的出现来看。“人类需要节约能源,不断寻找新的能源。只有实现能源革命,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争吵之后,我们仍然要握手。"杜向湾一再强调,国际气候谈判的最终出路必然是合作共赢。
王政还认为,尽管在气候变化减排伦理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长期“争吵”的局面可能会在一两年内逆转。“气候变化不会给人类太多的战斗时间。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太多的犹豫只会导致更重的惩罚。”
中国人的回答
“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国对气候变化谈判如此重视?这绝不仅仅是对国际舆论压力的回应,也不是为了谈判而故作姿态。这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中国需要减少排放,改变发展模式,这是问题的实质。”杜祥万说道。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主要是化石能源。过度的能源消耗会带来两个后果:除了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它还会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在某种程度上,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有着相同的根源。
“中国的内部环境容量不够,如果我们不减少排放,我们怎么能呼吸?这是为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杜祥万直言不讳地说道。
为此,他建议今后应更多地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性、协同作用和一致性,以便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次会议上,该战略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杜祥万说,这是全国许多部门两年多努力的结果。与过去相比,它已经形成了更系统的计划和认识。
“适应”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地面对和正视气候变化的新现实,然后做出积极的回应。”叶琪表示,今后,中国将逐步将相关问题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真正实施缓解和适应并重的气候应对战略。
中国科学新闻(2013-11-27,第一版集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