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胡聿贤:求索大地爱无垠

科普小知识2022-02-14 11:42:09
...

作为中国地震工程领域的大师,胡玉贤一直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以深厚的基础、深入的研究、敏锐的洞察力和充沛的精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胡玉贤是地震工程师。1922年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他后来在纽约的一家桥梁工程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1955年,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她放弃了丰厚的生活补贴,毅然与家人一起回到了祖国。1956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从事结构理论和结构抗震研究。1979年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86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后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无论我的地位如何,我都不会放弃对国家的关心。

胡玉贤1922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籍是湖北武昌。他很富有,年轻时随家人一起生活。他最终定居在湖北武汉。他年轻时很聪明,高中时开始努力学习。早年在武昌第九中学和第一中学学习。1940年,他以一等学生的身份进入南京*大学。一年后,他选择学习土木工程。1944年,为了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胡玉贤越过日本的*,从沦陷区的南京来到他的首都重庆。他于1946年在国立交通大学完成大学学业。

1946年,胡玉贤在武汉大学当助教时,随着国共内战的升级和激化,武汉大学发生了*反动派镇压学生运动的“六一大*”。6月1日凌晨,武昌*总局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造成了震惊全国的“6·1大*”。义愤填膺的胡玉贤在学校墙上的红色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指责*当局,题为“报复”。整篇文章充满激情,表达了它永远不会与国民*妥协的信念。《复仇》反映了胡玉贤已经成长为一个思想进步、正义感强、爱国热情高、面对强权政治无所畏惧、敢于行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青年。

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和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胡玉贤有强烈的出国深造的愿望。1947年,他得知任何通过1946年国家*海外学生考试的人都可以自费出国留学。胡玉贤通过各种努力获得了出国留学的资助。1948年8月,胡玉贤赴美,在上海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戈登号上学习,并在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胡玉贤努力工作,过着充实的生活。当他第一次来到美国时,他总是担心海外学生的资助。后来,美国*和中国*当局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设立了专项基金,以阻止他们返回新中国。此外,胡玉贤还是密歇根大学的助教和研究助理。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自己谋生。

1952年,胡玉贤想毕业后回到中国,但当时美国实行禁止中国学生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胡玉贤*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所以他不得不等待回国的机会。在美国纽约工作期间,胡玉贤从未忘记他重返中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信念。他自愿放弃了一份结构设计团队负责人的工作,薪水相当高。他去一家低薪的大型桥梁设计公司工作,学习大型桥梁的设计。他的目的是为将来在祖国建造大型桥梁做准备。

在美国工作期间,胡玉贤总觉得自己是资本主义的农民工。这种工作方式有明显的劳资关系。胡玉贤在美国工作,为他们的工程建设服务。他不愿意,而且有一定的反感。回国后,他以硕士的身份从事地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

1955年,胡玉贤和他的家人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胡玉贤回到船上时,美国官员讽刺地说,“你回来后就会成为将军。”胡玉贤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我只是一名士兵。”

论文到此结束。

在胡玉贤看来,从事物中学习和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多年的地震工程研究工作中,胡玉贤一直重视个人实践,学习时亲自动手,研究时亲自参观地震现场。他始终坚持实践产生理论、实践检验理论的科研风格。他敢于用实践质疑和挑战现有的知识。

在他上学的日子里,胡玉贤总是在课堂上和老师同时推导公式。当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时,他经常可以用正确的答案来纠正它。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因勤奋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赢得了教授的青睐。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胡玉贤也保持着自己的良好作风。在排队进行计算机计算时,胡玉贤经常趴在机房的地板上,手动修改程序的纸带。他的学习笔记非常整洁,详细记录了他的理论推导过程。

虽然胡玉贤很聪明,但他比别人学习更努力。虽然他老了,但他比其他人工作更努力。1976年,工程力学研究所收到了一台VAX计算机,并组织了一次学习班。在参加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胡玉贤,最后一个学得最好的是胡玉贤。他不仅渴望学习,而且能够应用他所学的知识。他很快将所学的编程技术应用到他当时正在研究的土坝地震损伤分析和结构振动反演计算方法的课题中。

作为地震工程专家,胡玉贤一直强调震害现场调查是获取地震工程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自1962年广东河源地震以来,胡玉贤在中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现场留下了足迹。他走遍了地震区的城市和村庄,没有放过任何值得研究的地震灾害现象。他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绘和分析,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并总结了新的研究课题。经过现场详细调查,地震工程取得了很大进展。

胡玉贤以1970年通海地震现场工作为例,编著了通海地震调查工作和生活片段的三言经,简要介绍了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学术思想、工作方法、治学态度和人格风格。

跨海地震将转移到其他国家。峡谷很深,悬崖很高。

检查地震损坏,携带行李。交通堵塞,羊肠。

几乎没有车辆,它们是用腿跑的。爬山,经常摔跤。

阳光普照,大雨倾盆。苍蝇咬人,蚊子咬人。

食物匮乏,石油和水资源匮乏。口粮低,不够吃。

许多人无法忍受。找个理由回去。

有许多问题,如何去做。讲政治,有高度的政治意识。

正直而公平。诚实和真诚。

别相信邪恶,真他妈的。有骨气,不要弯腰。

寻求实用主义,而不是空洞。决心大,困难小。

砍柴,生火。老、中、年轻,结合得好。

一起吃苦,一起吃苦。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老教授,高智商。野心是强大的,赶上并超越。

向外国学习,不要照搬。敢于追求谬误。

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你自己的路。解决难题,想出巧妙的策略。

对于人民,不要报告。对项目,勤奋。

做研究,好好利用你的大脑。专攻学术研究并多加讨论。

谈论观点,保持快乐。根据观察,他占了上风。

仪器很少,而且很容易找到。检查地震破坏,不是常规的。

强度很粗,指标很好。相比之下,标准很重。

大量数据,相互修正。全面调查,典型部分。

有许多矛盾,所以我们应该集中在主要的。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比较。

与全面,而不是混淆。做出结论并权衡。

奇迹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伟大的成就和高水平。

为人民创造新的成就。国内外都称赞它。

在地震的早期,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大部分调查工作是步行完成的。晴天流汗,雨天泥泞是常有的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故时有发生。在通海地震现场工作时,他的车从石屏落水洞返回时曾遭遇暴雨。道路被冲走了。汽车直直地向山下拐去,滑到路边不到半米的地方,几乎拐进了一个50多米深的峡谷。当时,为了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胡玉贤和他的同事上山砍柴,开了一个小组做饭,为长期的现场工作创造了条件。

当胡玉贤快80岁的时候,他也自愿去地震现场。他说:“你不用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你不让我去那个地方,我的科研生涯就要结束了。”几句话,意味深长!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86岁的胡玉贤出现在汶川地震现场指导工作。

他非常清楚,通过震害调查,我们可以利用已经获得的成熟经验和知识,提高一般工程的抗震能力,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抗震设防标准,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洞察前沿寻求创新

胡玉贤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的大师。他一直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以深厚的基础、深入的研究、敏锐的洞察力和充沛的精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有一个小例子可以反映胡玉贤是如何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的。在统计强度与加速度峰值的关系中,强度常被视为自变量,加速度是由强度来估计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研讨会上,胡玉贤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加速度作为统计量的自变量,则不能得到前者的反函数。这是为什么?如何解释和计算?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平时都认为很普遍的问题。每个人都同意,但没有人去讨论。但是,胡玉贤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加深了对概念和回归分析方法的理解,启发了大家开动脑筋去探索。正是基于这种不断提问和孜孜不倦探索的精神,胡玉贤一直活跃在研究的前沿。

早在20世纪50年代,胡玉贤就对地震力理论和随机振动进行了领先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不同地点的地震动强度不同。例如,前苏联使用烈度调整来处理不同场地的设计地震动。这样的规定使地震效应加倍,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投资。根据震害和强震的观测资料和深入思考,胡玉贤阐明了地面对地震动反应谱的形态有明显的影响。他建议设计反应谱随场地类别的变化而变化,软土场地的反应谱有一个较宽的平台,不应采用强度调整法。他以合理和实用的方式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抗震设计规范,比西方早了十多年。

土木工程专业的胡玉贤开展了大量的结构抗震研究,如结构低周疲劳双重破坏准则与地震动输入的联合估计、抗震设计概率方法研究、结构系统识别、生命线系统可靠性等。在研究中,他发现结构响应可以精确计算,但地震动输入非常粗糙,因此他进入了工程地震的研究领域,并大力提倡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震工程的交叉结合,随后在这一交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他首先领导成立了一个地震动研究小组,开展地震动特性、地对地震动影响、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区划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他对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如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时空不均匀分布,提出非地震断层不会加剧场地冲击中的地震破坏,利用烈度转换得到未记录区域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利用相位谱调整合成地震动。每个结果都是估计地面运动输入的基础,并被所有人引用。同时,这些成就也反映在相关的国家法规和标准中。例如,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区划图》等重大项目。这些规范和标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胡玉贤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城市地震灾害预测和减灾理论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率先研究和实施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示范工程。

胡玉贤每次做研究,都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他经常告诉年轻的同志们,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衣服渐渐松了,我越来越瘦,一点也不后悔,

胡玉贤精力充沛,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勤奋是极其罕见的。他几乎利用了所有可用的时间来学习。假期和商务旅行研究。直到85岁,他仍然每天背着一个装满书籍和材料的书包去工作。当他工作的时候,他要么专心读书,用心思考,仔细检查,要么全神贯注地写作。

胡玉贤特别关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他有意识地掌握和利用了所有可以用来扩大和深化研究领域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胡玉贤将把他的学生送到国外学习新技能,这些技能将在回国后用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七十多岁时,他还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PPT生产、软件绘图、编程等。

胡玉贤在学习中也非常重视效率和实用性。他从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有趣但用处不大的闲书上。他读过的关于防震的书籍和期刊几乎是整个地震工程领域中最多的。他博览群书,对地震工程的动力学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

胡玉贤和他的学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他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深入讨论学术问题。他的书桌旁有一块小黑板、一盒彩色粉笔和一块橡皮,这是他和学生讨论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们经常围绕胡玉贤讨论问题。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工程地震、工程抗震、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计算机软件和其他学科的前沿发展,以及学生论文中的关键问题,都是他们讨论的主题。讨论开始时,胡玉贤背对着桌子,面对着学生。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有条不紊地阐述他们的观点。在讨论会上,每个人都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大声而快速地渴望尝试。于是小黑板开始玩了,大家围着它,在上面写着画着,不争论一个明白不停止。有时胡玉贤会适时打断讨论,给每个人布置作业,并同意下次继续讨论。对一个学术问题进行几次集中讨论是很常见的。正是这些讨论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胡玉贤乐观豁达。“*”期间,全家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家人经常想不起来,但他总是那么乐观和善良地安慰家人。他希望每个人都了解国家的政策,而不是抱怨。在胡玉贤乐观豁达性格的影响下,他的家庭逐渐摆脱了“*”的阴影。

“*”后,当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开始他们的研究工作时,胡玉贤像一个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一样冲了出来。例如,有限元法和其他数值模拟方法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人对它们一无所知,但胡玉贤已经对它们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从未停止过对研究的思考,一直关注着地震工程研究的国际进展。

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胡玉贤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奉献。即使他受到迫害,他也不能停止他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步伐。

胡玉贤于1990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和2007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何李科学技术奖,并再次当选为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胡玉贤致力于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系)100多篇。他的代表作有《地震工程》和《地震工程》(英文版),其中《地震工程》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胡玉贤被公认为地震工程领域的先驱大师。然而,他经常自称是工程师。对名利无动于衷和简单是他生活的真正本质。

(作者刘爱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