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蛟龙号搭载首位科学家周怀阳:深潜收获远大预期

科普小知识2022-02-08 12:04:48
...

这是我们的记者黄鑫

“我第一次在中国开发的蛟龙号上做了一次深潜。想到这一点,我仍然非常激动和高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淮阳是“蛟龙”号上的第一位科学家。最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了对我国自主开发的深海潜艇“角龙”进行现场科学研究的感受。

“蛟龙”号试航期间,共进行了10次载人潜水,其中冷泉地区6次,海山地区4次。周淮阳跳水三次。

“深海世界奇妙而不可预测。可以使用新的生物和新的资源。”周淮阳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了收集到的样本图片。例如,玻璃海绵被称为"火山雪莲",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火山雪莲"是最美丽的,只有当它被放置在海底。当科学家把它捞出来时,它变得脱水和枯萎。

“其实,海参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海底的许多海参颜色非常鲜艳,有些是红色的,但在捕鱼的过程中,海参会吐出内脏进行自我保护,甚至会分泌一种酶来融化身体。因此,海参最终出海时会变黑。”周淮阳说道。

他说以前在中国有一些例行调查的视频,但是视频非常模糊,水深也不深。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潜水器,它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南中国海了。但潜水后,才发现收获远远大于预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甲烷。我们知道,这一种群中大多数较大的生物,如贻贝,都与细菌共存。这些生物生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出现在广阔的海底,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周淮阳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一些生物可能是人类的新物种和新发现。经过研究,这些特殊基因中的一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益。

周淮阳指着照片中一种类似巨型海参的动物说:“我们的生物学家起初以为它是海参,但仔细观察后,他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多毛类环状动物,可能是一个新物种。”

在周淮阳看来,这些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海底生物和后来展示的样本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科学家不当场观察它们,有时它们真的无法与之对应。”

然而,在寒冷的潜水区采集的“海鲜”都不能食用,因为有些富含甲烷和硫化氢,食品安全也不符合标准。目前,“蛟龙”号打捞上来的所有生物样本都保存在冰箱里。

周淮阳认为,科学工作者对南海的了解远远不够,甚至比他们对火星表面的了解还要差,因为那里有厚厚的海水。例如,过去,海船最精确的海底地形测量精度约为水深的0.5% ~ 1%。这意味着,即使在3000米深的海底有一座30层的高楼,科学家们也无法在船只勘测的海底地形图上清楚地看到它。

这次,在“蛟龙”号潜水器的帮助下,科学家们探索了两个地点:一个是现在称为“蛟龙海山”的海山,另一个是南海活跃的冷泉区。

周淮阳说海山很陡,一边的悬崖大约有200到300米高。蛟龙沿着悬崖攀爬。同时,它还可以悬停采样,这是深海勘探的领先技术。海山表面覆盖着估计有数千万年历史的锰结核沉积物,以及各种海绵和珊瑚,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丰富沉积物"。“同时,研究海山也有助于判断南海扩张的实际年龄和了解南海本身的演变。”

《中国科学日报》(第四版综合版,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