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农书中的“农书”

科普小知识2021-09-17 11:38:00
...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孕育了许多农学家,并产生了大量古代农业书籍,“它们是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图书的数量有“严格”和“广泛”两种统计方法。1964年,王玉虎出版了《中国农学图书录》,其指导思想是一个严格的标准,“以讲述中国固有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为限”,排除了许多种与农业有关但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书籍,并收集了542种书籍(包括200多种遗失的物品);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所于200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农业图书目录》被定义为涵盖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产品和渔业等多种古代农业图书,共收录2084种(284种,未收录)。

农书中的“农书”

中国农学著作前言(网络图)

在这两个“书籍记录”和“目录”中记录的许多农业书籍都直接用“农业书籍”这个词来命名。其中有些已经失传,如宋代刘庆之的《农书》、清代陈钧的《农书》和潘大成的《农书》。有些罕见,如清代鲍廷博的《农书》,张文军的《农书》。本文介绍了另外三部影响较大的“农书”,或者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农书的内容和作者。

最著名的是元代王镇的《农书》。这是古代最大的综合性农书,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属于一般农业理论的《农桑通讯要诀》六集。《百谷》的十一章分为谷类、蔬菜、水果、竹子、杂类和其他经济作物。《农具图册》共20集,涵盖260多种农具。每件农具都有一张地图和一份书面说明,并附有一首长诗(其中一些是根据前人的作品写成的)。《四库全书》的提要赞扬了这本书:“地图册中的水容器特别适用于实际使用。在每幅画的结尾,必须有一个赞美诗歌和散文的题字,以及背诵的优雅。”“可以说,导言是全面和一致的,文章是优雅的,画也做得很好。可以说,它既富有又有才华。”

农书中的“农书”

古耕作图(网络图)

大纲中特别强调的“农具图册”是王镇以前著作中的资料汇编。根据他自己对实物的观察和创新,王镇绘制并撰写了地图集。这部分占了整本书的五分之四。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作者对传统农业的杰出贡献。

南宋初年,陈毅的《农书》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江南农业情况的著作,也是最早的以《农书》为题的古籍。这本书简明扼要。它分为三卷。第一卷谈到农业,尤其是稻田。第二卷谈牛,第三卷谈养蚕。陈展总结了当时的经验和传说,经过实践检验,他选择了有用的一个写这本书,重点放在,例如,养牛与农业平起平坐,并开创了蚕桑作为农业书籍的重要内容的先例。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书。

清朝初年,出现了《沈氏农书》,又称《补充农书》。有两个标题,因为它是两种作品的结合。不管后人采用哪一个标题,都是一起印刷的。“沈氏”,名字不详,是晚明人写的。原书包括五个部分:“月事”、“土地运输法”、“蚕事”、“日常家庭使用”和“地区土地法”。这是继陈展《农书》之后的又一部关于江南农业的集中记录,内容琐碎而实用。原著没有出版。清初浙江人张绿香收到手稿后非常感激。因此,他加上了自己的农业收入和他听到的老农民的经验。附录后来被打印出来了。像陈展的《农业书籍》一样,这也是一本私人的区域性农业书籍,侧重于小规模农业管理的技术总结和家庭戒律的抨击。

农书中的“农书”

沈氏农书插图(网络图)

这三部“农书”的作者很有代表性。陈展在宋代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可能是北宋和南宋之交的隐士。他不谋求官位的提升,而是耕种西山。同样,张绿翔也生活在政权更迭的动荡时代。革命前,他是一位研究经典和历史的新儒家,热衷于成名。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农村”。他没有在清朝读书,而是把兴趣转向了农业、教学和农业,并把余生都献给了中国。他们两个是从农村退休的知识分子,过着务农和读书的生活。张绿翔在他的《补充农作》一书中也专门讨论了农作与读书相结合的问题。

王振泽代表了另一种士大夫:从事农业工作的*官员。他在长江以南的安徽省和江西省担任县长,也就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一方面,作为一名学者,他学识渊博,著作中有大量的文献和典籍,又擅长诗文,因而赢得了所谓《四库全书总目》中“雅篇”的赞誉。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官员,他关心并熟悉农业生产,有个人种田经验,经常教农民耕作、研究和教授农业技术。《农书》是他在任期间写的,被誉为“诗与农”。(这句赞美的话来自苗启玉的《农书注释》的序言。本文的引言部分还重点介绍了王玉虎的《中国农学全书录》、《石圣汉农业史论选》和张洁的《中国古代农学家与农业图书》的引用情况。)

农书中的“农书”

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网络地图)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农耕和阅读生涯主要表现在这两种类型上,甚至是传统文人产生的两大流派:避世和用世的缩影。这些不同的选择有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也有来自外界甚至时代的消极影响。很难概括。生存形式和表达形式是次要的,最难得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和本性,在任何环境下培养和阅读,管理好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