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巾帼不让须眉:记“彩虹鱼”科考团队“小花”们

科普小知识2021-11-24 12:17:10
...

新华社沈括12月19日电“小花”探索马里亚纳海沟——“彩虹鱼”科研小组的女性成员

新华社记者张

探索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女人不允许男人。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织的“彩虹鱼”2018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和科学研究小组有8名女性成员,占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

自从“沈括”号启航以来,这艘船上的“石海大学”已经正式开学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李小华担任教务长,组织人们交流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使“石海大学”多姿多彩。

第一次出航的李小华准备了许多晕船药,但至今还没有使用。“沈括”号是一艘先进的小水线面双体船,非常稳定。在工作日,如果她没有固定的位置做作业,她会在船上的会议室里阅读文学作品和写论文。

目前,世界上对深海珊瑚的研究很少,钡同位素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这次访问马里亚纳海沟期间,李小华着重研究不同深度海水的钡含量和钡同位素变化,以比较西太平洋深海珊瑚的“钡钙比”,从而解释珊瑚记录的信息,如西太平洋的水团运动和营养循环,并追踪海洋环境变化的历史。

“就像陆地上的树木年轮和石笋一样,海洋中的珊瑚也是天然记录器,能够真正记录生命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信息。珊瑚中的氧同位素、碳同位素和钡同位素等指标,就像海洋的代码一样,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能破译这些密码,我们就能理解海洋在珊瑚上书写的语言。”李小华解释道。

海洋微生物的“大小”小于20微米,具有古老的信息,跨越历史长河,延续至今。他们是改造地球环境的“先驱”,也是解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钥匙”。在“虹鱼”研究团队中,上海海洋大学的谢哲和王紫璇、同济大学的刘英、中国地质大学的姚慧敏和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海洋微生物。

微生物样本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沉积物中。在每个观测站,人们不分昼夜地过滤海水,同时进行现场实验。“连续工作时,有许多样品需要处理。然而,船上的男性队友和船员非常照顾我们,会主动帮助我们做繁重的体力工作。当我们有空的时候,我们还会帮助食堂的厨房。”姚慧敏说道。

姚惠民和王紫璇的研究课题需要在船上进行微生物高压培养实验。现场采集的微生物样品应立即放入“高压釜”中进行原位环境培养,并与常温下的微生物进行比较,找出哪些微生物利用并参与了海洋碳循环。

研究海洋碳循环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颗粒有机物是将有机碳从海洋表面运输到深海的主要形式。附生微生物分泌不同种类的“胞外酶”来分解和转化颗粒有机物。这些附生微生物之间也有一种交流的“语言”,可以产生“群体效应”。

谢哲的课题是研究微生物之间的“语言”。通过收集不同深度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物,分离纯化海水中的“信号分子”微生物,研究它们如何通过“群体效应”降解颗粒有机物,研究不同细菌在降解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深海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世界海洋的最深处被微塑料污染了吗?这是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女性成员柳岩最关心的话题。在教授的指导下,她正在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进行研究。

早在1998年,科学家就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大型塑料的痕迹。2017年,外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捕获的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微塑料。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水和沉积物中直接发现微塑料的报道。

“由于取样极其困难,深海微塑料的研究数据严重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和其他新兴污染物的联合毒性、它们在不同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作用及其传播机制。”柳岩说,“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科学研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强公众宣传,提高环保意识,有效减少垃圾入海量,使用可降解塑料。”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许多妇女都很活跃,精神饱满。虽然船上的生活很艰苦,工作环境很差,工作强度也很高,但这一次绝大多数第一次出航的女运动员表现都很好。”“彩虹鱼”研究小组的首席科学家刘如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