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做科学传播是科学家“欠”公众的
他是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的首席科学家和x光成像实验室的主任。他热衷于从科学的角度在互联网上回答网民的各种问题,并解释什么是实时网络平台上的引力波。他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双南。作为一名热衷于科学传播的科学家,张双南在29日由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赞美2017中国科普”活动中被网民评为“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之一。为什么他如此热衷于向公众“讲述”科学?这位记者采访了张双南。
“为了回报公众”
“为了回报公众。”这就是张双南在忙于科学研究的同时热衷于科普的原因。在张双南看来,科学家用于研究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这实质上是纳税人的贡献,所以科学研究是花费普通人的钱。科学家应该如何回报公众?张双南认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辛勤工作是对公众的长期回报。
“我的科学研究很少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直接回报。因此,如果普通人愿意听我‘讲述’科学,我认为这是我报答公众的一种方式。”张双南认为,科学家“欠”公众传播科学的责任。
科学交流并不简单。张双南认为“与科学同事交流更加困难”。他说,公众关心的问题范围很广,往往超出他们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这促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
“需要一点牺牲。”
张双南说,除了在办公室做科学研究,他还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向公众进行科学交流基本上是我的业余活动."张双南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科学家的语言和媒体的语言经常不协调。报告的内容与科学家想要表达的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最终,科学家往往会承担责任。"
这种误解给科学家带来了麻烦,也可能导致更大的“危机”。张双南告诉记者,误解有时会影响科学家在同行中的声誉。
张双南认为科学家和媒体之间的误解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却没有解决办法。根据他的介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卡尔·萨根效应”,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所以,从事科学交流的科学家有时需要做出一点牺牲."
关键在于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科学的质量会下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离开学校后,学到的许多知识将会过时并被遗忘。”这是长期从事科学交流的张双南观察到的现象。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到6.20%,但农村人口和妇女科学素质水平上升缓慢,农村人口科学素质水平仅为1.70%,同期女性和男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张双南认为,科学普及实际上只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过程中的一种补充作用。关键是在学校要依靠正确的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样每个人都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即使他们离开学校,他们也有能力继续学习。当面对科学谣言和各种欺骗时,他们不容易被科学的鉴定方法所欺骗。
(Guangming.com记者赵清健)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