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吴征镒:毕生抒写绿色王国的史诗

科普小知识2022-02-03 15:12:34
...

吴征镒:毕生抒写绿色王国的史诗

吴正毅在标本室鉴定植物

近日,91岁的吴正毅院士在温暖的阳光普照的昆明家中接受记者采访。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在他70年的植物学研究生涯中,为我国现代植物学的发展和中国植物学的世界走向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做出了基础性、前瞻性、开拓性和战略性的突出贡献。

在这个充满墨兰芬芳的温暖小屋里,吴正毅谈起植物时显得硬朗,他的心早已融入了绿色的植物世界。

在他看来,植物王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他的一个朋友,一个作家,曾经称他的学术作品为“植物诗”。一位记者写了一首诗,赞美道:“老冷的树枝,嫩黄色的,软软的,遍布青康。科学迷宫探索路径,冰峰和雪峰讨论短和长吴正毅毕生致力于绿色王国的史诗。

绿色边缘

1916年,吴正毅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常常独自在他家的大花园里玩耍。那时,他被花园里各种各样他不认识的花草树木深深吸引。右转进入花园门是孟宗的竹林。每年春天雨后,他都会看到竹林里长出竹笋。从春天的开始,当尖暴露在拔节期时,当竹笋沙沙作响,他已经长得和他一样高了半天。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

吴正毅的小学是在家里的私立学校里教的。所有的四本书和五部经典名著都被铭记在心。他记忆力很好,睁开了眼睛,觉得书里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更远更好。

初中时,吴正毅最喜欢的课程是自然。在第一堂课上,生物老师拿了一朵紫色的小花,教他们知道它的茎、花瓣和雄蕊,所以他对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孩提时代,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吴正毅收集了100多种标本,认识了事物的名称,并开始用清代吴的《植物名实图》和一些普及植物知识的日本地图来认识植物。从那时起,他与植物变得不可分离。

天堂的运动充满了力量,因此高人一等的人使自己变得强壮而不知疲倦。

1933年,17岁的吴正毅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在吴蕴珍、李继东等著名专家的影响下,他学习了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先进知识。与此同时,他进行了植物采集的实地调查,学习成绩日益提高。

1937年,吴正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当助教。七七事变后,他随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迁到昆明。吴正毅被红土高原上的山脉、河流、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植被景观所吸引。云南一直享有“植物王国”和“绿色皇冠”的美誉。然而,云南在生物学上的名气是与吴正毅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云南具有立体的地形、立体的气候、热带、亚热带和高山寒带,植物种类丰富,迄今已发现高等植物16000多种。从植物地理分布来看,云南位于东亚植物区系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界处,也是泛北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这是世界上各种植物罕见的聚集地。由于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云南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季风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沼泽和高原湖泊水生植被、干热河谷灌丛和热带稀树草原植被类型,包括全国各种重要的植被类型。

1938年,吴正毅在昆明见到了蔡。当时蔡在黑龙潭参与创办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在那里结识了许多老植物学家。在此期间,吴正毅在吴蕴珍和李继东的带领下,带领一批学生游览了大理点苍山、宾川鸡足山和滇西南。当我第一次看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植物和植被时,通过与老师和朋友们的讨论,吴正毅清楚地意识到植物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两次访问滇西和瑞丽,使这位年轻的植物学家在知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清楚云南植物的分类,从而搞清楚全国的植物种类。他除了感受从西北到北方,从江西到中上,再到湖南、贵州和云南,他还准备进一步阐明植物的时空发展。因此,吴正毅坚定了立足云南、放眼中国乃至世界的宏伟目标。抗战后的昆明,吴正毅用了近10年的时间,对秦仁昌等人从国外带回的中国植物模型标本的照片进行了默默无闻的抄录和整理,并在3万多张卡片上记录了这些植物的文献及世界分布和用途,为后来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纂提供了基本依据。

为人民服务,为真理服务

1958年,42岁的吴正毅高度重视一个安定下来并取得更多成就的地方。经中国科学院领导批准,他的家人搬到了云南。当时,许多人并不了解吴正毅。有些人认为他可以走另一条职业道路:他是一名经历过学生运动的*员。解放初期,他是北京军事管理协会高等教育司副司长,中国科学院党支部第一书记,后来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他可以担任更重要的管理职位。然而,吴正毅仍然选择了他年轻时就选择的专业科学研究的道路,他的重点和愿望仍然是植物学。那年夏天,吴正毅和他的妻子段进宇带着他们7岁的儿子吴静和5岁的女儿武玉乘小飞机毅然来到云南。

吴正毅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云南自然条件复杂、生境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掘云南的财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组织一批人对植物分类、植物地理学、植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引种驯化和植物形态解剖学进行综合研究。作为植物研究所所长,吴正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为植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植物分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正毅开始了最激烈的十年斗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吴正毅和他的同事、助手、学生一起,考察了云南丰富的植被,从森林中的哀牢山到点苍山的雪顶,从玉龙雪山到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基本摸清了云南16000多种植物的分类和分布,并进一步研究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

在与植物生态学家的接触中,他特别关注跨学科问题。从1937年到1938年,先后两次对内蒙古、宁夏和滇西南进行考察,吴正毅一直重视对中国植被的调查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一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自1953年以来,他参与了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橡胶园的深入调查,包括海南、粤西、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从东南到西南)。

到1956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钱的领导下,吴正毅和陈昌笃共同完成了中国植被区划初稿,同年在《中国地理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植被类型》一文,这实际上是《中国植被》一书的原著。很明显,中国的植被以兰州为中心,分为三大区域:从东北到西南的林区,内蒙古和*的草原荒漠区,青藏高原的高山植被区。从南海诸岛、海南岛到云南西部热带边缘以及北、中、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总趋势也很明显。这些观点在所有以前的植被划分、土壤划分、自然地理划分和农业划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利用和发展。

在随后的几年里,吴正毅还与苏联科学院院士等外国学者合作,将中国西南热带植物资源调查与植物区系和植被调查有机结合起来,首次论证了中国热带北缘雨林与季风森林的存在、差异和联系,并对海南西部和云南干热河谷的热带草原状植被做了初步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个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在景洪勐龙遗址建立。经过4年的工作,该站获得了热带土壤形成与植被关系的有价值的基础数据,也是我国首次进行生态系统定位研究。1980年集体完成的《中国植被》一书出版,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西双版纳是吴正毅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在雨季,泥泞的红土让扁平足的植物学家饱受折磨。他已经滑了很多次,全身沾满了红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摔跤冠军”。吴正毅没有在意。他笑着说,“摔跤很好。有时在摔跤中会发现新的物种。”他兴奋地整理了从热带雨林、季风森林和各种次生植被中采集的各种珍贵植物标本。他和他的合作者首次报道了这里的植被,并发表了新的物种。热带雨林的多样性丰富了吴正毅对植物和植被的理解,拓宽了他的视野。此时,他基本上已经知道了从北到南冷、暖、热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按照连续分布与不连续分布辩证统一的指导思想,吴正毅在中国植物学界首次通过对解放以来橡胶适生林地的调查、全国植物资源调查、南方植被调查和大量数据的比较,研究了海陆板块运动理论与植物进化的联系。对中国约3000个高等植物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划分,以揭示其分布类型的特点和相互联系。他首次提出:“中国植物区系与东南亚植物区系,特别是印度*半岛植物区系有着更为相似的悠久历史背景。中国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印度北纬20 ~ 40度之间的织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古老科属。这些由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群传下来的元素可能是东亚植物群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是这种植物群的摇篮,甚至可能是北美和欧洲的发源地。”后来,许多研究不断证明了吴正毅论点的正确性。

从1983年到1988年,吴正毅组织三个研究所的力量共同编纂出版了《新华本草纲目》(上、中、下卷),共2278页,载有约6000种植物药物(从细菌、藻类到种子植物)。该专著的特点是根据现代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科来排列中草药。每个重要的科都有一个总的介绍,描述和讨论一般药用植物的类型、成分和治疗效果及其相互关系。该专著于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9年以来,吴正毅发表了《中国植物志》等多篇论文,进一步丰富了上述学术思想。他把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和遗传成分联系起来,把连续分布和间歇分布看作一个统一体。他的小说观点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植物学家的注意。

1983年,吴正毅发表了题为《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的意义》(英文)的重要论文,并与王贺胜合作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第一卷),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证和阐述。他认为中生代之前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大陆,之后古代地中海海底扩张,大陆被分为两部分,即古代南大陆和古代北大陆。地壳造山运动抬升了位于古代北方大陆的云南和*,形成了现在的滇藏高原。因此,中国植物区系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古代南方大陆植物区系、古代北方大陆植物区系和古代地中海植物区系。西南地区是这些植物区系成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此后,吴正毅将地理成分和遗传成分的研究联系起来,并对青藏高原以往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丰富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他认为:“以云南为主体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代北、南、地中海三大洲的交汇处。虽然青藏高原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印度马来和东亚之间的过渡地带,但它有着相对年轻的独立发展历史和相当数量的特征属和种,这些都发生在高原强烈隆升和植物干旱的过程中。”

这些争论将植物的地理成分和植物区系的遗传成分结合在一起,从植物分类、植物地理和植物资源的结合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这项工作引起了国内外植物学家的关注,对促进我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用宽广的胸怀把握外部世界

吴正毅游遍了全国,除了非洲,他还到过四大洲。华嘉之后,他还去了湘西、鄂西、甘肃、青海、东北、福建、浙江、海南、川西等地考察。他还两次去了*和*,追溯了祖国的山川和河流,考察了该国的植物区系分布。

1959年,他担任《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并参与编辑了《中国植物志》。为唇形科植物的进化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是《*植物》、《云南植物志》、《云南植被》、《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和《云南森林》等10多本主要书籍的主编和主要章节的作者。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他发现并发表了1766种植物新分类群,涵盖94科334属,其中22属为新属,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最多的植物。

1978年,他的重要论文《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和力》获得国家科学会议奖。1981年,《中国植物志》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90年后,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吴正毅在第15届国际植物学会上组织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并发表了题为《东南亚植物区系的特点和局限》的论文,在世界植物区系体系上取得了突破。

由于吴正毅的卓越学术成就,他于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并于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他在国内外植物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自1975年以来,吴正毅一直担任中国植物学会副主席,后来又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自1977年以来,他还被选为第五、第六和第七届NPC。1979年,他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自1980年以来,他被选为美国植物学会的时事通讯会员。

1999年8月,吴正毅为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写了一封具有远见卓识的信给*总理。他在信中建议:“尽快建立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分析研究具有近期开发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提取DNA进行分类保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假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目前,作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西南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已在昆明建成,并于2007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的建立使中国的生物研究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中国的生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鉴于吴正毅在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于1999年被日本花卉和绿地博览会纪念协会授予1999年国际宇宙奖,即世界园艺诺贝尔奖。他成为世界第七、亚洲第二和中国第一位获奖的学者。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01年获云南省杰出贡献奖,2003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成就奖。

2006年,90岁的吴正毅带领弟子组织学习了中国清代著名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考证》和《龙变》,开启了中国植物考证学的新篇章。

2007年1月,国家决定编纂《中国生物学典》。他还担任了《正典》的主编,并继续为这部连接中外古今的不朽著作的编纂做出贡献。

吴正毅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植物学家和优秀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植物工作者,为中国科学“成就和人才的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的20年里,他培养了2名博士后,16名医生和8名硕士,他所有的毕业论文都很优秀。

吴正毅回归云南的50年,是他的学术思想日趋完善、成熟和系统化的50年。迄今为止,吴正毅已发表各类论文14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成为中国植物学领域受人尊敬的学术带头人。

对于许多奖项,吴正毅觉得自己只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履行了植物学家的职责。与此同时,他非常自豪能够让中国人在世界植物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天,这位91岁的科学家仍在密切关注我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他与国内外相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学生交流信息,并在日落之年继续认真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格言,深深地激励着后人。

吴正毅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的人(科学是诚实的知识,不允许有任何谬误),一个勤奋的人。同时,他们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学习没有尽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你不前进,你就会后退。这要求科学家具备相应的良好素质。费尔巴哈说:“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为人类服务。“科学技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永远记住这个。因此,科学家首先必须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人的生活不应该以获得为目标,而应该以服务为目标。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