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就算在荒野,也能踏出路来

科普小知识2021-11-12 18:59:16
...

就算在荒野,也能踏出路来

2018年5月,陆如谦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了一篇报告。

面试开始前,卢如谦还在忙于工作。

84岁的他仍然保持着6点钟起床的习惯。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陆如谦仍然带着学生们亲自选择课题,寻找突破,整理研究思路。

几十年来,陆汝谦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过去的2018年,他在吴文俊获得了第一个最高的人工智能成就奖。吴文俊奖,也被称为中国最高智能科学技术奖。

“有一种恐惧的感觉。”陆汝谦说:“我最近收到了许多朋友和学生的祝贺,但我也在反思。”反思什么?陆汝谦停顿了一下,似乎害怕听众不相信他,用强调的语气说:“我自己也有一些缺点。这不是一句礼貌的话。”

他开始谈论自己的缺点:“有许多研究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或社会效益。”陆汝谦对以前学生开发的程序没有被保留感到遗憾。我提出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概念,但是每次我达到一定的水平,我就改变话题。他真诚地总结道:“这对我来说是个大问题。”

将跑道从数学改为计算机。

卢汝谦大学最初的记忆是掌声、鲜花和巨大的信任。

他是第一批留在德国的中国公立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语言,陆汝谦在德国呆了六年。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数学研究所)。

此后不久,陆汝谦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认为自己是一个“数学逃兵”。当时,政治运动没有停止,一些人总是质疑数学作为一个抽象的东西的使用。经过思考,卢如谦决定去电脑。

那时,计算机是一个真正的前沿领域。这个国家是封闭的,很少有机会与国际同行交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有一个内部阅览室,里面有一些信息可以阅读。然而,没有太多的信息。如果你想看,你必须“快一步”。因此,卢汝谦早早就去等了。阅览室一开门,他就钻了进去。

“可以说是‘饿了’,我也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就看情况了。我花了一些时间慢慢摸索,才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扎实的数学基础,陆汝谦换道并不困难。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迎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大家伙”——一台家用晶体管电脑。它占地10多平方米,每秒可执行30,000次浮点运算,可存储8,000字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台计算机计算速度太慢,存储量太小。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中关村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会租用它。

20世纪70年代末,陆汝谦步入了人工智能的“深渊”。当时,理论界对人工智能反应平平,并不热心。“他们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有点虚张声势,事实上有些人利用人工智能作为掩护。”他说。

在国内,卢如谦是这条道路的先驱之一。他喜欢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敢于创新,让知识工程遭遇艺术。

知识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工智能走出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低谷。

那时,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相信计算机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有些人甚至预言人工智能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完全实现。预测的失败导致了失望的蔓延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低潮。“正是知识工程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为社会服务的潜力。”卢汝谦说。

获得吴文俊奖后,陆汝谦在知识工程系统创新方面的成就非常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陆汝谦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位国外教授的报告中。知识工程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转化、推理和应用。“知识工程被视为一门经验学科。起初,我们使用符号推理、逻辑和概率计算来解决人类想要解决的智能问题。”他说。

1984年,陆汝谦设计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并主持实施。TUILI是一种组合了谓词逻辑和生成系统的模块化人工智能语言。它具有描述性知识的自然表达,并且可以使用多种智能策略来实现数十种组合推理。后来,陆汝谦开发设计了一个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历时4年。

“天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专家系统开发环境。长期以来,专家系统一直是知识工程的主要形式,显示出它的社会效益,但专家系统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理论和复杂的编程技术卢如谦说,“天马”提供了一个由一套工具组成的平台,大大降低了专家系统的开发门槛,提高了专家系统的开发效率。

此外,陆汝谦还在艺术领域进行了知识工程实验,主持开发了全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动画自动生成系统。

卡通制作复杂、成本高、周期长。陆如谦对电视屏幕上的国产动画片太少感到遗憾,他想请人工智能来帮忙。

1989年,陆汝谦开始研究并逐渐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从1990年开始,前后投入的总“军事力量”达到50多人。1995年,该团队开发了一套可以运行的软件系统,还制作了几部被陆汝谦称为“相对粗糙”的动画片。

这个软件叫做“天鹅”。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在动画知识库的支持下理解用有限的自然语言写成的中国童话,并自动将整个过程转化为动画。通过这种方式,计算机可以成为作家、导演和画家。

"然而,要真正把它做好,需要大量投资."陆汝谦的学生张松茂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领域,并用动画再现了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

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道路。

一些计算机专家也认为知识工程学科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但卢汝谦认为,知识工程的老树也可以发芽。"知识工程需要在三个方面自我更新."他一直在思考知识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在采访中,他告诉《科技日报》的记者,知识工程应该与互联网相结合,为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知识工程应与大数据相结合,形成“大知识工程”。研究数字化和可计算的知识工程。

"我必须每天读文学,否则我会落后的。"卢如谦觉得自己老是吃不了兜着走,不得不抓紧时间学习。他坦率地说,他不熟悉统计情报和深度情报,“我在这方面落后了。”

陆汝谦想给自己一个更纯粹的研究环境。他几乎不需要手机。“我不想让别人太容易找到我,否则我的思维会被打断。”他说。

今天的人工智能不同于过去。当时,陆汝谦作为开拓者进入这片略显荒芜的土地。但现在,它已经非常活泼,充满了声音。

卢汝谦一直对人工智能持开放态度。他说,人类生活没有人工智能的禁区,人工智能的更广泛应用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人永远比电脑聪明。

今天的年轻人不必像当年那样依靠少数有限的杂志和笨拙的电脑来获取知识。"许多杰出的科学人才正在涌现。"陆汝谦说:“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习惯独立思考,不习惯走自己的路,总是对别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感到满意。”

他不想这样。“已经有太多的人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久前,我还和我以前的学生聊过,说我们应该有学术自信,不要总是跟着别人。”

“但是学术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它的前提是你必须具备做出正确判断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就是说,你需要判断计算机在原则上能做什么,在可预见的将来不能做什么。只要方向正确,想象力就可以*释放。”卢汝谦说。

“判断是准确的,即使现在是荒野,是荆棘,你也能够踏出一条路来。如果你不能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你还想要什么?”卢汝谦非常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