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标准” 助力软实力输出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拉斯贝拉地区的杜达铅锌矿。刘凯画画
两个1:100万国家地球化学地图集成果的转让是最近在Xi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科学合作和矿业投资论坛的一个亮点。这两个地图集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和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合作编制的,侧重于69种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这些地球化学图是支持和服务于兄弟国家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基础数据。它们可广泛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探、农业规划等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Xi地质调查中心海外地质办公室主任马中平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巴基斯坦能源部土地调查局局长坦维尔·艾哈迈德·库雷希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令人惊讶。它覆盖了近44亿人口和超过65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达300万亿美元。我们很高兴参与其中,为两国的共同繁荣而努力。”
共建“经济支柱”
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地球化学和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和资源环境调查的技术支撑马中平说。基于此,近年来,Xi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以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自2016年以来,根据《中国统一技术要求规范》,中国地质调查专家通过制定当地采样计划、培训外国技术人员、过程指导和数据处理,分别完成了两国基岩地区35万平方公里和15万平方公里的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这是一次建设性的接触。"巴基斯坦土地管理局副局长亚斯明·里兹维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她认为这份地球化学地图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拓宽了画布,提供了更广阔的画面”,这可以更好地确定资源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可以增加比例,提高测绘精度."
“事实上,我不得不说,地质学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里兹维补充道,“地质学跨越了许多领域。如果要进行采矿,就必须发展基础设施和整合其他资源,否则就不会有贸易和投资。这将形成“滚雪球效应”并产生协同效应。
据报道,从地球化学勘查合作到共同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再到科技文章的联合发表,Xi安中心与国外同行的合作领域和模式日益多样化。该中心与中亚、西亚和东欧11个国家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我们的目标是相互理解、提高和学习."马中平说。
推广“中国标准”
在对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拉斯贝拉地区的杜达铅锌矿进行首次调查期间,Xi安地质调查中心巴基斯坦项目组的工程师张惠山对戈壁沙漠上的这片“绿洲”感到震惊。
杜达铅锌矿是巴基斯坦最大的铅锌矿。然而,由于矿区的高硫、高温和涌水问题,也带来了矿山建设所面临的所有困难,并且被一些外国公司判定为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不可行。
自2014年7月接手杜达铅锌矿项目以来,华业克服了许多困难,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很快将实现年产50万吨的目标。“他们把这样一个荒凉死寂的矿井建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戈壁绿洲,鸟语花香,鱼跃花香,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之一。”张惠山说道。
在论坛上,华业杜达矿业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凯告诉《中国科学日报》,在过去三年里,该公司向巴基斯坦*和地方*支付了1000多万美元的税费,并为地方*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此外,他们还在当地修建了一座150万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矿井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问题。他们还向九个当地村庄免费提供饮用水。
“我们不仅要建设中国项目,还要提升中国标准,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这是软实力的展示。”刘凯说道。在过去的五年里,像刘凯这样的300名中国员工每年都要在巴基斯坦工作10个月。令他们欣慰的是,这个30年来没人敢开采的矿井,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典范。
对此,艾哈迈德·库雷希评论说:“杜达的铅锌矿是巴基斯坦采矿业的基准和示范项目,值得整个巴基斯坦采矿业学习。只有中国人,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能够建造这样一个史诗般的工程。”
"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和矿业企业,应该真正走出去."刘凯说道。由于国内市场有限,走出去不仅可以释放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使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
加强地球科学生产能力的国际合作,地球科学合作是基础。企业要想走出去,必须了解国外的地质条件、矿业政策、投资信息和环境。对此,马中平表示,海外合作在中国地质调查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合作国家的矿业投资,繁荣当地经济。
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这个国家正在加快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速度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最近,110个采矿权区块的招标信息已经发布。“我们已经帮助中国企业与乌克兰地质矿产委员会签署了六个区块的合同,以增加投资和进行进一步勘探。”马中平说。
打造国际人才
“我珍惜这次在中国学习的机会,希望能丰富相关知识,共同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在论坛上,一名来自津巴布韦的年轻学生告诉我们的记者。除了成果转让和产业投资,本次论坛还见证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质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的成立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的成立。
这是一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创办的地球科学专业学院,旨在为国际地球科学人才创造一个摇篮。我们将在地质、资源、水文、环境等领域开展国际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徐峰说。
徐峰告诉记者,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丝绸之路学院。截至今年9月,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1300人,来自世界110个国家,其中82%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国际人才培养渠道不仅促进了教育的互联互通,也积累了广泛的联系和信息资源。“我们培训的一些外国学生已经担任了重要的*职务,例如塞拉利昂的贸易和工业部长、环境部长和老挝总理办公室秘书。一些留学生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的副教授。还有一些留在中国创业的学生……”许峰知道很多关于我们外国学生的下落。
“我们有很多来自中国大学的年轻人才,巴基斯坦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这无疑有利于未来的相互理解和长期合作。”艾哈迈德·库雷希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合作一直很好,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合作过程中,中国专家还将推荐有前途的年轻工人或学生到中国学习,或与一些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中国土地管理局还将举办一些培训班,并邀请合作伙伴参加培训和访问交流,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马中平补充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