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这拨大学生不到两成想当科学家
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的学生正在拍摄个性照片,以纪念他们的青春,并为校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视觉中国供应地图(信息图片)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种对话过去经常发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想成为科学家。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研究所发布了《大学生使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而只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据了解,在全国高校统计学科建设联盟平台的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研究所会同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19所高校,在大学生使命、社会心理和三大政策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所在地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获得了6050份有效样本。为了确保样本的科学性,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案设计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代表性、学校的等级分布以及科学性和方便性的原则。经过计算,本次调查中每个问卷的信度大多在0.7左右,最高为0.89。
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年轻人不想成为科学家”。有人说今天的大学生“太物质化了,只想早点进入社会挣钱”。有人说,大学生不想从事学术研究,国家的未来“令人担忧”。其他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思维太活跃,越来越不实用...
这些大学生真的不想成为科学家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调查显示,“精英专业人士”比“一流专家”更有吸引力
每个大学生都会在毕业前做这个选择题。一些人选择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领域,而另一些人选择继续他们的学术生涯。曾经,“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尤其是优等生的首选,但现在大学生经常做出不同的选择。
根据该报告的统计结果,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在所有专业中,希望成为职场精英的大学生比例最高,成为专业领域一流专家的比例远低于此。理工科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高于人文社会科学。
此外,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生的专业使命基本相同,而博士生与其他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博士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教育程度相同的学生职业使命分布基本相同,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职业使命差异较大。教育背景越高,越多的学生希望成为他们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去年,我们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了“戈登·贝尔”奖,这是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项。这成了在国内科学界引起轰动的一件大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何从辉是唯一一位90后获奖论文通讯的作者。
在取得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成就后,何从辉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他计划将来进入职场。
“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工业界已经逐渐赶上甚至迫使学术界。许多知名教授也从大学来到大公司。这是因为大公司拥有人工智能所需的大量数据和丰富场景,而这在学术界是缺乏的。此外,在工业上制造实用产品,我真的可以看到它可以改善社会和人类生活,这将带给我更大的成就感。”何从辉说。
至于调查结果,何从辉认为这个数据更符合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行业,差异甚至更大,因为更多的大学生将直接选择工作”。
与何从辉不同,崔宜欣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正博士生,是即将走上科研之路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个人就业需要考虑兴趣、专业知识、工资和地区等因素。学术岗位可以给博士生在这些方面更多的发挥空间,是一个更加匹配和理想的工作选择。
“因为我正在攻读理学博士学位,所以博士的培养和就业取向主要是学术研究。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资逐年增加,对学术人才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所以供求双方都是有利的。”崔怡欣说。
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对科研路径的选择?
如果说大学生的选择已经改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这种倾向呢?许多大学教师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宽,个人价值选择变得多样化,社会企业的高薪、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和灵活的工作环境也很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当家庭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时,想成为一流专家的大学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收入越高,他们的职业使命就越强。
关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刘说:“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中国很穷。我们必须走出山村,获得知识,所以我们都想成为知识分子。现在家庭收入高的孩子不需要食物和衣服,他们选择科学的道路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丁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在线》采访时表示,他相信专业领域的顶尖学术和专业人才都会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丁禾表示,在选择工作方向时,他不仅考虑了兴趣和个性,还考虑了家庭经济因素。“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我想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也许我可以通过在工作场所支付工资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我的大多数博士生都想成为自己领域的一流专业人士。”丁鹤说道。
在何从辉看来,与他的家庭背景相比,他5年的医生经历对他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有更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在研究小组的不同尝试,包括做学生作业、分发论文或做项目,最终让我觉得工业领域更适合我,项目也更有趣。”何从辉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会考虑自己的兴趣,有的会考虑未来工作的强度,比如做科研的时间更灵活,还有的会考虑工资,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业领域的工资会是科研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此外,报告显示,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男大学生比例较高,而希望成为职场精英的比例略低于女大学生。
对此,崔怡欣表示,理科博士中男生仍然多于女生,因此男生的绝对数量绝对占主导地位。“就个人选择学术工作的可能性而言,我认为男女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性别界限。至于学术发展是否顺利,取决于个人的投资或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女性研究人员可能会在家庭中投入更多。”
不想成为科学家的大学生也是好大学生。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担心优秀学生会输给“学习专业”和越来越少的科学研究。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中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会争夺第一名,因为第一名肯定会学管理、金融等专业。我们只招募对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的孩子。”那时,渴望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成了“稀有动物”。
然而,“一流专家”和“专业精英”真的反对吗?进入职场甚至是“二等理想”吗?
对此,何从辉表示:“我不确定专业精英和领域专家之间的分界线。我认为两者可以形成一种渐进的关系,甚至可以重叠。”在崔怡欣看来,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背景,还需要在工作场所的全面工作。最终,它将测试个人的整体素质。学术和工作场所都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
对此,南开大学前校长龚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有相当多真正优秀的学生选择了当科学家。高分学生确实选择财务管理,但我认为真正有理想的学生必须有很多选择来做科学研究。”龚克说,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不能要求所有优秀的学生都做科学研究。社会各界都需要优秀的学生。
的确,对于未来,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最近,由“申请方”发布的“倾听大学生心声——2017年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校园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总体上更加*和无拘无束。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地追求自己的爱好。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找到一个彼此了解、相爱的伴侣、获得经济*和环游世界是人生的重要目标。
报告还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四年来最重要的目标。另外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是深造的跳板,希望四年制本科学习能为将来的深造铺平道路。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与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陆涛说,他的工作处于“第一”状态。“我认为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是有区别的,必须像成功一样。当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想成为一名“一流的专家”。现在我几乎完成了我的硕士学位,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想我可能会选择进入职场。”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顶尖专家对于国家的壮大至关重要。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状况,但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人会成为科学家。
“这些数据反映了整体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职场精英受到了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我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选择。例如,有些人对成为“一流专家”感兴趣,但自知之明有限。赵对说道。
赵说:“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社会本身的“专业精英”的数量和比例远远高于“一流专家”,规模也很大。科学家是专业团体中的小团体。如果把15%的比例放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绝对数字还是相当大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实习生窦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2月26日,09版)
上一篇: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
下一篇:赏荷时节,这些秘密你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