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洪水的拷问:自然保护区内该建水电站吗

科普小知识2022-04-19 08:15:56
...

11月24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洛河两岸的居民以及微博和微信上的朋友圈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震惊了。22日刚刚举行截流仪式的回龙山水电站堰体破裂,导致下游水位急剧上升约150厘米,导致一些居民在家中进水。

电站关闭3天后,每20年就会遭遇一次洪水。

从23日下午到24日白天,暴雨袭击西双版纳,尤其是东部的勐腊县。

据西双版纳外宣办工作人员介绍,24日下午1: 00,回龙山水电站施工现场指挥部在监测了涌水量和水库水位后,启动了应急预案。那天晚上8点钟,水位已经上升到604.14米,接近大坝的极限。鉴于水位迅速上升,现场指挥部在确认下游人员已经安全撤离后,进行了非常泄洪。洪水在预定的缺口位置排出,大约120分钟后,危险基本解除。

西双版纳州对外宣传办公室发布的信息显示,主动打破堰没有造成任何直接伤亡。

在主动破堰后,下游水位一度迅速上升。据有关部门观察,该水库蓄水1026万立方米,预计最大流量为每秒4000立方米,为20年一遇。

为什么113,000千瓦的小电站没有停止?

由于泄洪对下游的影响以及电站位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对电站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索罗河是澜沧江的一条主要支流,勐腊县向明乡的一段叫小河。始于2015年的回龙山水电站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小黑河与满赛河交汇处的苏堤村上游。这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四百”、“四个一”重点建设项目。电站设计坝高79米,水库总库容2.05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1.3万千瓦。

11月22日,大坝将如期关闭。如果一切正常,电站将在2019年7月实现第一台发电机组。

网友质疑:2016年,云南省已经停止建设25万千瓦以下的电站。云南不担心电力,为什么要在保护区内建这么小规模的电站?

对此,西双版纳对外宣传办公室表示,回龙山水电站的所有相关审批程序已于2012年获得批准,随后云南省于2016年停止建设25万千瓦及更小的水电站。

西双版纳有关官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回龙山水电站的所有手续都是完整合法的”。25日晚,他们向记者发送了云南省环保局于2011年12月23日签署并批准的《云南省环保局关于小黑江回龙山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的扫描件。

回复强调:“在不影响西双版纳罗素江鱼类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下,我局同意按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述的性质、规模、位置和环保对策进行项目建设。”

这里的野生鱼类占全国总属数的40%。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回龙山水电站靠近*保护区罗素江鱼类保护区。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5月为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由勐腊、尚勇、勐伦、勐阳、芒果五个不相连的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4.12万公顷,占自治州总面积的12.7%。回龙山电站工程及其线路相对靠近孟伦子保护区。

梦龙子保护区基本上与*保护区罗素江鱼类保护区重叠。这里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澜沧江贯穿全境。初步发现境内有野生和天然鱼类107种,占全国总属数的40%。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生产设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设施。”

建设与发展能否实现双赢

一位著名的鱼类学专家告诉《每日科学》记者,罗索河是许多大型稀有鱼类迁徙和繁殖的产卵场。一个79米高的大坝是否会导致一些鱼类灭绝还不容易评估,但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在对上述环境影响报告的回复中,云南省环保局还认为,电站距离罗素江鱼类自然保护区试验区3.4公里,项目的建设将对南线河口粘鱼和沉鱼产卵场以及漫塞河下游产卵场产生较大影响,导致鱼类生境发生较大变化。

批复要求建设方依法承担责任,采取跨坝收鱼、人工繁殖放流、人工模拟产卵场、罗素江鱼类自然保护区改造等补偿措施。应建立人工鱼繁殖和放流站,以捕获、运输和驯化野生亲本。在库区和支流,受影响的鱼类,如鲶鱼和孔雀鱼,应予以释放,并应监测增殖和释放的结果。

此外,云南省环保局还要求建设方建立澜沧江支流人工产卵场、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然而,上述鱼类学专家告诉《每日科学》记者:“如果这些措施能够严格执行,建设对鱼类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是理想的情况,但影响不能完全消除。”

据专家了解,其他电站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但有些措施几年后不会实施。尽管有些鱼年复一年地被放生,但放生的鱼并不是基于野生亲鱼和家养鱼苗,而且物种也很难完整。其他是常见的鱼类...因此,加强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管已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整个监管过程中,水生生物专家应参与鱼苗的培育和鉴定,并提供最佳建议,以尽量减少建设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位专家说:“从长远来看,这些生态补偿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昆明,11月26日,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