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研发项目启动
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了解到,受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这一专业机构的委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安全技术与沟坡治理工程示范”启动,并在该所召开了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议。
会议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鲁大道;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范洁;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彭建兵,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副处长王顺兵、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生、科研处处长廖、副处长、重点专项办公室主任方世峰等作为项目组织者。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光辉;西北农林大学教授高加南;Xi理工大学教授李占斌;陕西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研究员罗林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团队,以及每个项目的60名关键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项目经理,王顺兵从项目任务和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出,项目实施要以目标为中心,项目要以项目目标为中心,项目要面向国家战略。在研究过程中,突出创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十三五”重点阶段性成果。注意相关结果的总结、浓缩和转化。
鲁大道回顾了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和区域开发过程,指出应重视各类工程建设带来的下垫面变化,建议在项目前期应重视加强水文、力学稳定性和土壤-植被系统的研究。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应深入探讨生态灾害的成因和工程的微观机理,开展生态风险防范、技术试验和工程配置体系研究,真正做到纸上谈兵。
彭建兵强调开展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项目实施应注意四种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即不同的黄土特征、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边坡地质构造和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明确三个重建,即边坡地质结构重建、地形重建和水文地质条件重建;探索两种机制,即人地失衡调节机制和人地关系协调机制。
宁敦虎建议项目研究应适当增加微试验区长度,考虑极端天气条件下集中水流作用下的削坡工程稳定性试验,希望项目研究能为淤地坝建设规范的完善提供支持。
刘保元认为,应加强对路堑边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重点是上坡涌水量、坡脚排水、土层关系和土壤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陈发虎建议,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应考虑局部极端降雨和区域水沙削减,分析并提出黄土高原的工程方向和综合治理方向。
范洁强调要重视治理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建议加强对以往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树立山、河、林、湖的概念,突出增量研究。
作为“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申请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傅伯杰强调,重点专项应通过研究加强,突出区域整体性,强调创新,增强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到综合示范和应用推广,都要系统地整合和推广。该项目应以生态恢复、管理和保护为主要目标,加强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和联系,确保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加强对以往黄土高原管理技术和恢复模式的整理和总结,创新性地开展新时期生态安全新课题和新策略的综合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坡治理工程生态安全技术与示范”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的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是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大学、Xi理工大学和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五个项目的牵头单位。中国土地调查规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资源与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参与单位。项目实施期为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
刘彦随得出结论,该项目将通过多部门、跨学科、互联互通的联合研究,研究开发坡体-植被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灾害防治技术、坝系安全运行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边坡工程-沟道治理生态安全控制技术的集成,以及沟道和坡面治理工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设,重点明确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和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机制。深入开展典型区域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法规,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灾害防治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莎拉)
下一篇:卡通滑翔机简笔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