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倒行逆施其实是最大的错误

科普小知识2021-10-02 07:12:57
...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2011年第7期《黄炎春秋》上,最初的标题是“两次提醒清帝国”

1911年初夏,当我独自坐在书房里时,我的心怦怦直跳。为什么一个有着267年历史的帝国会如此弱小?问问你自己,回答你自己。没有掩饰或停止,只有被说服。让我们记录下要点。每个人都很好。

(一)黄:一场灾难性的赌博

问:100年前的1911年革命已经够热闹了。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烈士的英雄事迹之后,他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袁:胜利者为他们的统治创造合法性,并且喜欢夸大他们的成就。*及其追随者写的历史含有太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分。当然,烈士黄的精神值得钦佩。献身于反对专制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完整性。但是,从历史进程来看,辛亥革命和黄花岗起义的作用被夸大了。

1911年的革命应该被看作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东方杂志》于1911年11月15日出版,杂志主编杜亚泉以高老的笔名发表了《革命战争》。对刚刚发生的革命的分析是相对全面的:

“那时,有主张革命的共产主义者,也有进行革命的官员。宪政被称为专制。贸易路线被国有化了。外债是随意借入的。代表驱逐出境;内阁是全职的亲贵。任何人只要能离开人民的心,了解人民的身体,就会去做,因为害怕做不好。它也值得所有省份的洪水泛滥和各地饥饿的人们。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人员,我们*前来。广州的变化开始于以前,而四川的变化紧随其后,这是恰当的。......几乎武汉事变,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军的旗帜随之翘然在鱼雨高举!”(高老:《革命战争记录》,东方杂志,第8卷,第9期)。)

至于黄骅港之战,可以说是同舟共济。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谓十大革命大多是小规模的军事打击,总成本为57.98万元(当时的金融中心在香港,所以都是以港元计算)。其中,黄骅港起义于1910年10月12日开始筹备,历时7个月。所使用的资金,包括康复费用,总计23万元,占十次革命总费用的40%。(郑贤:《中国同盟革命经费研究》,《中国近代史汇编》第三版,第252-253页,联合经济出版公司,台北,1980年。)

在这次起义中,170名参与者和86名烈士被杀害。仅次于1910年2月12日倪应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100多人死亡,14人被捕);然而,这次遇难的许多烈士都是海外学生和联盟的骨干。就后果而言,这一事件并没有给清*和社会造成多大的震动。两广总督张一个接一个得意洋洋地向朝廷报告:“土匪已被彻底剿灭,城里的外地人一直没有受到骚扰,地方很太平。”。“袁玉娥所有的闹事者都被消灭了,人民的心被牢牢地固定住了,佛山和顺德的土匪都被打散了。”(中国历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页324和326,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版。)

不能简单地说黄花岗起义导致了武昌起义,清朝因其他原因而崩溃。

问:推翻清帝国的不是革命。他们自杀了吗?

袁:当然,革命是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没有武昌起义,这个腐朽的王朝就不会灭亡。武昌起义的初始规模远不及黄骅港之战,更比不上倪应典领导的新军一天的英勇战斗。但这两次起义很容易被清*镇压。武昌起义,一枪打倒了多米诺骨牌。原因是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清*采取了不正当的行动。

(二)拖延政治*改革的严重后果

问:你说的“反向”是什么意思?

袁:首先是推迟政治*改革。

清末新政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它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社会危机也日益明显。科举考试的废除和海外学生的涌入,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阶层,他们拥有知识谱系和自我定位。由于经济*而成长起来的工商业阶级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权意识。在国内,他们无法忍受普遍的腐败。难以忍受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残暴专制和种族不平等。外国深受外国*入侵的影响,但他们受到文化差异和力量平衡的制约,缺乏力量。

所有的愤怒都汇聚成一个不可阻挡的要求:政治*改革!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这是一个弥补自1840年以来由于无知和野蛮的决策而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痛苦的机会。这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机会:经济实力和文化知识,尤其是新知识,都在人民之中。为什么你仍然掌握着所有的权力?越来越少的人相信,在遥远的过去,战士们为扩张他们的领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可以换来一个土地的世界。这条规则的合法性已经丧失。弥补巨大的社会裂痕,避免完全沉浸在大风暴中,是最清醒的选择。

没有改革就没有稳定。改革应该包含和调整统治者的利益。士绅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完全意识到急剧变化的负面影响,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和平转型。他们被称为立宪主义者。然而,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耐心,支持武装革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存在分歧,对是否以及何时应该实施宪政有不同意见。于是,改革和革命之间的竞赛开始了。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的竞赛。

问:当时的执政当局难道连这样简单的事实都不明白吗?

袁:他们好像懂不懂。不能说他们完全不明白。1906年9月1日,朝廷颁布法令,宣布“准备复制宪政”,开始政治*改革。然而,改革必须经过三岛关口。

首先是了解风俗。

从1907年到1908年,人民和官僚们对建国委员会的呼声相互呼应。他们的观点在报纸和杂志上广为传播,并一次又一次地传到法庭。1909年,创始委员会被邀请走向高潮,并与群众示威相结合。

立宪主义者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和一年的议会。“1909年10月13日,顾问委员会成立的前一天,张健(江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与扶苏·瑞山(武昌起义时湖广总督)和立宪派的主要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据确定,芮山会同各省省长要求迅速组建一个负责任的内阁,张健会同省顾问委员会要求召开一次议会。”(侯,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改革趋势,第269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93)。)

这些*和野外的精英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响国家兴衰的重大事件:“一个被盗的国家不能被孤立,政治不能*。孤立的国家将会灭亡,*者和人民将会陷入混乱...如果人民不参与*,国家就不会存在,也就没有办法通过和平的内部斗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在这个现代时代,代议制已经与其他国家相竞争。”(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室,《清末立宪档案准备史料》,第二卷,中华书局第609页,北京,1979)。)

他们驳斥了“国家水平不同或地方条件不同”这样的谬论。他们直接指出,建立*宪政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佳途径:“要建立老百姓的感情,就不能憎恨混乱,而要考虑治理。只有当一个人渴望却没有时,他的思想才会被扰乱。”“如果参议院理解这种情况,人民的愤怒就会耗尽,他们就很难挑起事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室,《清末立宪档案准备史料》,第二卷,第603-605页,中华书局,北京,1979)。)

他们还尖锐地指出:“谈判者还说人民的水平还不高...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尤其是谬误。......无论哪个国家,当它第一次开放议会时,人民的水平都不如今天...因此,与今天我国欧美人民的水平相比,因为有了议会,他已经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了很长时间。这两者显然互不相同,但与议会成立之初相比,它们并不逊色。”(同上,第615页。)

自1905年以来,清*多次派宗室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支持宪政。对一些报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至今读来仍令人惊叹。

看看他们提出的引入宪政的三条道路:

“有一天宣布了目的。......使国家臣民尽忠职守,对于案件的宪法意义不得稍有违背。二是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乡*官员不变几十人,会把乡城会议公开...普通的官职,议会的董其成,都有一种团结的意识,没有极案不入的苦水,就是一切,人民在他们的产业里。......三天制定集会、演讲出版法。集会、言论和出版*是各国人民允许的*,人民也把*视为自己的幸福。”(政治部长戴泽和其他出访各国的人被要求用五年时间完成这方面的宪政改革。)。《清末立宪准备史料》,中华书局第112页,北京版,1979年。)

简明扼要,切实可行。

然而,这些都没有说服拥有最高权力的“圣者”,他们的基本思想也没有改变。

1908年8月27日,预备宪法实施三年后,清*颁布了宪法大纲,其中体现了统治集团的所谓宪政,但只是皇室继续主宰一切,并希望得到一些新的统治工具:

“根据君主立宪制,君主有权统治国家,所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都赋予他。议会将协助批准立法,*将协助行政管理,法院将依法办事,伸张正义。”(《宪法大纲》,光绪朝东鲁花,共5979页,中华书局1958年北京版。)

以此为指导思想,他们垄断权力,不愿与时俱进,树立主权属于人民的观念。这就是他们困境的根源。

第二层,见行动。

1909年10月14日,全国21个省的顾问委员会成立(*省延期)。与此同时,咨询委员会开始运作。虽然他们仍然是咨询机构,但他们是选举出来的,成为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开端。次年9月23日,由98名当选成员和98名当选成员组成的国家部长理事会正式成立。当选成员从省咨询委员会成员中选出。这些都是创造世界的伟大事件。

在省级以下,将设立委员会。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第三个层面是关键时刻的行动。

渐进改革当然很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敢于在关键时刻飞跃。此时的决策往往决定着政权的存亡。

政治*改革着重于两个主要环节:

1.*系统应该改革,以形成与市场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机构,并取代原来不完整和无效的腐败官僚机构。

2.建立从*到基层的议会制度和独立的司法制度。

自1906年以来,*系统的改革一直非常活跃,每个人都期待着它。4月27日的黄骅港起义很容易被清*镇压,大大增强了统治者的信心。十天之后(1911年5月8日),他们相继发布了几项关于内阁组织的敕令,任命内阁总理、两名内阁协理部长和十名部长组成所谓的负责内阁。13人中,4人是汉族。一个蒙古人;有8个满族人,其中5个是皇室成员。公众舆论称之为皇家内阁。等于一盆冷水泼了下去!

从历史背景来看,问题的严重性更加突出。

根据清朝的制度,每个部都有一个满族大臣和一个汉族大臣。1906年11月6日,一个新的*系统被宣布。11个部的部长实际上是4个汉族、1个蒙古和6个满族。满族和汉族的比例是6: 4。所谓负责任的内阁,花了五年时间才形成,把满汉比例改为8: 4,退而不进!

对于这种有悖常理的行为,非*组织和社会精英们竭尽全力拯救它,希望*能改变主意。

“1911年4月,内阁制度颁布,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内阁,由奕劻亲王担任总理。......五月,咨询局联合会回复了请愿书,说内阁应该负责,首相不应该是皇妃。请再做一次官方简报来组织内阁。它是由都察院而不是报告。......六月,连驰来阶下议事章。同月,联邦咨询局要求另一个内阁任命人民为主权国家,议会成员不得干预或谴责。”(饶舌的父亲:《宪政运动》,东方杂志,第9卷,第7期。)

两封信被指责为越权。

开放*,拓宽公民参政渠道,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500万满族人继续*,这意味着4亿汉族人参与政治的道路非常狭窄。社会各界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已经落空,尤其是稳定的社会精英、主张和平改革的立宪派已经绝望,迫使他们走上与革命力量携手共进的道路,中国今后将有许多事情要做!

问:难怪武昌起义与六个月前的黄骅港战役不同。突然间,整个国家都做出了回应,所有省份都宣布“独立”。

袁: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和士绅——早就被激怒了。

知识分子和士绅都渴望政治*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从1910年初开始的整年邀请开国委员会的运动中。

1910年,在请愿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国会请愿委员会)和省咨询委员会协会的领导下,省咨询委员会的代表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运动,邀请成立委员会。

1月16日,第一次请愿。

在6月16日的第二次请愿中,不同组织提交了10份请愿书,共有30万人签名。

10月7日至9日,第三次请愿活动达到高潮。一些年轻学生甚至割下自己的肉和手指为代表送行。10月5日,云南省省长李靖西和湖广省省长芮叔联名致电各省省长,要求成立内阁,成立*首脑,由开国委员会决定人民的意见。10月25日,15位州长和将军共同提交了这份报告。请立即组建内阁,并在明年(1911年)召开议会。其他州长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10月3日正式召开会议的部长会议也决定在10月22日举行。请加快成立大会。在*和在野党联合的巨大压力下,清廷不得不于11月4日颁布法令,宣布将提前于1913年开始组建内阁、制定宪法和召开议会。在清*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恩惠,只差两年就符合宪法要求了。但这短暂的时间差杀死了清帝国。

与此同时,清*下令不要继续请愿,并命令各省的请愿代表当天返回。同时,报纸和期刊禁止发表相关新闻和评论。

然而,这并没有吓到所有的人。1910年12月4日至1911年1月中旬,以东北和直隶为中心的第四次请愿运动开始了,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纷纷响应。他们前面是来自辽宁奉天的学生。12月4日,5000多名学生打着“请开国委员会”的旗号,游行到总督办公室,并派代表向西凉总督哭诉:“东北三省将死,要么开国委员会不能保存。”12月6日,超过2万人在奉天请愿。一名报纸编辑割断了他的手指,写了一本书。顾问委员会主席吴敬琏等人跪下哭泣,并请西凉总督代他演奏。群众一边喊“清帝国万岁”、“皇帝万岁”、“国会万岁”,一边又哭又抖,感动得西凉流下泪来,同意代他演奏。

这些请愿书是什么意思?

1.救赎需要启蒙。

这一时期强烈要求*和宪政的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侵略性的权力。1910年,日本宣布“日韩联盟”,吞并了韩国。与此同时,日本和俄罗斯达成秘密协议,在满洲划分*范围。二是义和团运动后,清*的腐败暴露无遗,救国之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当时的士绅、商人、学生和公民的政治意识达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高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启蒙的进步,知识分子阶层的公民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和法治已经成为公众舆论最强烈的声音。从他们要求成立人民*运动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社会精英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他们除了继续敦促法院尽快召开议会外,还要求开放党禁和组织政党。要求参与制定宪法;呼吁在今年内组建新内阁;要求各地继续灌输宪法知识,启发人民。

他们不仅仅是说话和采取积极的行动。一些人认为“议会不会开放,省咨询委员会也不会承认新税”;偿还外债的资金和支持海军建设的资金也停止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趋势非常接近发达国家*革命的前夕。

面对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清**提前三年在1913年宣布成立大会,但其基本态度是坚决镇压。

首先,不允许请愿,请愿者被驱逐出北京。1910年12月23日的圣旨指出:"民政部和布琼布拉*将立即将此人送回原籍...不,留在北京。”

第二是公开恐吓和压制:“没有足够经验的学生不允许干涉国家政治...如果再发生上一段提到的任何事件,他们将立即受到严厉惩罚,学校工作人员将得到同等重视,以树立其他事件的榜样。”(《清末立宪准备史料》,第二卷,第653 ~ 652页。)

第三是秘密逮捕。清*下令对请愿领袖进行调查,“如果有任何疑问,我们将惩罚他采取秘密措施。”1911年1月7日,直隶总督下令逮捕直隶请愿委员会主席文世林。第二天,他玩了一个用鹿指着马的把戏。秘密电报法庭错误地指控文世林是“农村流氓”、“从群众中赚钱”和“企图煽动”。他应该被送到*并受到严格控制!9日,清廷批准了它。(侯,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改革趋势),页329-330。)

第四是走自己的路,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严厉的镇压下,群众请愿暂时保持沉默。4月27日的广州起义也以72名殉道者死于街头而告终。清*非常骄傲,愿意冒险。十天之后,它宣布成立一个“负责任的内阁”——皇家内阁。

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机构及其运作方式的彻底变革:机构已经从专制统治者所支配的工具转变为受权力分立和公民严格监督的机构;从执政机关到服务机关;从信息垄断到信息提供者和开放者。这三个变化应该早就开始了,但从当时的实际操作来看,没有任何变化的迹象。一切仍取决于“圣旨”,内阁什么也没做。令人难以忍受的所谓“负责任的内阁”,实际上仍然视其为比军事部门更坏的最高统治者的幕僚长。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能不绝望呢?

推迟政治*改革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它在汉族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满族统治者统治了260多年,仍然没有消除民族分裂,这是他们在各地实行满族和蒙古族贵族优先的制度的结果。统治*拒绝变革,这增加了各行各业的汉族人反对满族统治者的情绪。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满目疮痍,纷纷宣布“独立”。这是渴望*的顾问局和革命者之间合作的结果。他们在各省联合起来,组成了“大汉军*”

武昌起义后,武汉军*向各省宣布,开始时它说:

“满洲至东湖基地种,在中原,沿残德,数百年来,印伟滥用*,不遑多让;然而,把神和贵族以及狗和羊的残余视为族长是一种极大的耻辱。这也是整个世界的一大耻辱。”(武汉军*公布省文,第一批革命建国文献史料集,第261页,台北版,国家历史博物馆,1996。)

大多数省份发布了类似的声明。区分中国和外国人的味道很浓。

这是辛亥革命思想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幸运的是,在建立了以汉族为主的政权后,长期在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汉族理性地对待满族,迅速改变了语言,一致主张建立“五族共和”。除了少数几个地方,种族冲突得以避免。

与舆论相反,清*本身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

(三)践踏法治引发道路保护运动

问:禁止*早日成立和退出皇家内阁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浪潮吗?

袁:清*担心它的垮台不会太快。沿海省份邀请建国委员会的运动不能被压制成暗流,并在西部创造了一个道路保护运动。

这一事件始于1911年5月9日,也就是皇家内阁宣布成立的第二天,当时有一项关于铁路干线所有权的敕令。5月20日,法院还批准了邮电部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向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银行的贷款合同。从清*的主观意图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加快铁路建设,巩固边防:“四川路因民困而下令改为国有。虽然捐赠亩花了20年,但还不能完成。云南和*受到威胁,四川之路失败,边防困难。”(盛宣怀、段芳、王仁文电,米汝成主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卷,第1243页,中华书局,北京版,1863年。过去,将这一措施解释为叛国活动过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