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走出去”
《功夫熊猫2》引发的思考
《功夫熊猫2》一经发行,就受到无数粉丝的热烈追捧和喜爱。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无处不在:皮影戏剪纸灯笼、轿子、亭台楼阁、宝塔城堡、桥梁、流水小巷、古道、国宝大熊猫凤凰……让作者深深感受到的是,电影中“全球美学与中国元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难怪在电影院,孩子们、年轻人和老人都笑个不停,让人真心喜欢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熊猫宝宝。
据报道,这部电影目前的票房已经超过5亿元,这样的票房也引起了一些前卫艺术家的公开抵制。那些抵制《功夫熊猫2》的人认为这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入侵,认为这不仅是在赚钱,也是在“*”。如此大规模的抵制真的会有效果吗?各大影院不仅没有停止播放《功夫熊猫2》,还引发了人们的逆反心理,票房一路攀升。
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这样一部融合了中国元素的外国大片是一种文化入侵,那还有所谓的文化净土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包容”的态度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公认和坚持的观点。这也是几千年文明延续的本质。
在此之前,韩国方面表示,中国崇拜了数千年的孔子是韩国人,并准备宣布他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在韩国,推广孔子和建立孔子学院在某种意义上比中国好。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和韩国申请端午节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比“功夫熊猫2”更多的影响。因此,认为《功夫熊猫2》是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是荒谬的。
在中国历史上,它越包容,就越强大,比如唐朝和元朝。越是封闭和狭隘,越是被动和落后,最好的例子就是清朝。就文化而言,非常繁荣的唐朝曾经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在晚清,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被西方国家用来制造炸药和航海,并反过来入侵中国。然而,中国被用来制作祭祀用的鞭炮和看风水。
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功夫熊猫2》。事实上,从纯商业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功夫熊猫2》并不奇怪。然而,它的优势在于其背后的专业化装配线,以及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从中国的熊猫到巴西的鹦鹉,从日本艺妓到泰国国王,一旦他们进入好莱坞的流水线,他们最终将“脱胎换骨”,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文化产品。为什么我们不能拍像《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中国人不能使用中国的文化。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抵制一部电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