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冯胜飞:教学是一场探寻初心的旅程

科普小知识2021-12-20 08:54:36
...

冯胜飞:教学是一场探寻初心的旅程

冯胜飞

本质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符合现实的过程。从河北省邢台市龙窑县的一个农村男孩到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冯胜飞一直在经历这个“练习”。

有一次他还认为“这门课很简单”

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在北京工业大学光学物理专业的冯胜飞博士的眼里,本科教材真的很简单,“我觉得没什么可教的,我总是告诉学生这门课很简单”。对课程的态度导致他在课堂上用较少的板书阅读PPT,并且解释不够详细。学生们自然认为他没有注意听课。在老师的最终评估中,满分为100分,学生们只给他打了80分以上。

面对学生们的反对,冯生飞“救了我三次”。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一个熟悉某项技能的人去看一个初学者时,他经常会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操作就学不会呢?“例如,当我去学汽车时,在教练的眼里,踩离合器、换挡、松开刹车和踩油门都是简单的操作,但作为初学者,我可能会发现这比学习物理更难。我希望教练耐心,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操作,手拉手教我每一个动作,不要总是说这个技能很简单,我应该很快学会。同样,学生在课堂上对我也有同样的期望。为了心比心,我应该更专心地去上一堂好课。”这一次冯生飞有意识地做了认知调整。

冯生飞轻松地说了这句话,但认知改变花了三年时间。他首先修改了所有的PPT,只留下了不能用板书代替的内容,而其他内容都是在课堂上用板书呈现的。其次,他改变了讲课的态度,“我会像长辈一样关心学生,以身作则”。

自2016年以来,冯胜飞的分数逐年上升,达到97分的高分。让他更加自豪的是,连续三年,一些学生在他教的课程中得了满分。

“课前、课后,学生从不问我问题。现在下课后,一群学生围着我,问了一个多小时的问题。”冯胜飞说道。

2019年,冯生飞在课堂上增加了新的措施。他宣布,“我办公室的门随时向你敞开。欢迎学生们随时前来。”这一“改革”最直接的影响是他的办公室人满为患。学生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提问。甚至有一个学生一周来几次,冯生飞每次都给她一个多小时的解释。“我觉得她非常需要我。我的解释可以帮助她消除对学习这门课程困难的担忧,增强她的信心。”冯胜飞说道。

这种与学生们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使冯生飞开始分析学生们不理解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越多,他在学习新技能方面就越有帮助。”

大多数女生在学习物理时感到非常抽象的原因是女生往往不爱说话,不如男生活跃,而各种活动实际上是积累对事物的感性认知材料的过程。“知识点有时需要一些生活经验,比如在荡秋千时的认真体验,当荡到不同的位置时你会感觉到不同的压力。有了这一经验,当学习超重和失重时,通过回忆身体的感觉,这两个概念可以很好地理解。然而,没有这种经验,如果一个人只能理解知识点的字面意义,就很难有更深刻的感受。”冯胜飞说道。

“让学生们飞一会儿”

在高中时,我曾看过一篇题为“探索的动力——爱因斯坦在普朗克60岁生日聚会上的演讲”的文章。冯生飞当时被这篇文章迷住了,“好像一个基督徒见过上帝”。在那篇文章中,他始终记得爱因斯坦将科学殿堂的建造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满足自己的科学抱负;第二类人把他们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纯粹实用的祭坛。第三种只是想建造这座寺庙。他们可能很孤独,但是他们很享受。

他成了科学殿堂里的第三种人,几乎成了冯生飞求学路上的一座灯塔。同时,这也造成了他对应试教育的偏见。从小学到大学,他心中怀着建造科学殿堂的神圣使命,但他不在乎知识是否是考试的重点。这种*探索的学习方法注定不能满足学校的考试要求。

直到他读完博客,他的评价标准才改变。一些最初的“非关键点”变成了关键点。不适应考试的原始思维方式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要求。冯胜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后,他发现探索知识内在逻辑的学习习惯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正确途径。因此,他的博士学位非常成功,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是一种经历,在这种经历中,他的无意识认知在他成长过程中与现实非常一致。

这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使冯生飞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能由他在某个时期甚至某个人生时期的成就来决定。在这一阶段不成功的学生在下一阶段不一定不成功。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让学生们飞一会儿”。“我想做的是成为每个学生的沃土,为他们提供营养,并期望他们生根、发芽和成长。”

“我花了很长时间与老师和朋友讨论教学目标以及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直到党*推出“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冯生飞才恍然大悟。只要他努力工作,做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他就是在实践自己的“第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