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物理小故事: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科普小知识2022-03-06 08:49:03
...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体文章《探索——物理学家的经历》。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攻坚》:

攻城不怕难,攻书不怕难。

科学有它的危险,激烈的斗争可以过去。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是在他出生三个月后,他的父母把他带回了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形势,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一直在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这让我不可能接受任何正规教育。”当他12岁的时候,他和家人搬到了*,只上了高中,因此珍惜上学的机会。在高中,他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相册中给他这样一个信息:“你的科学在班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我希望你能集中精力攻击科学,发明一些石鼎定律!”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被护送到*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当他20岁的时候,他独自去了美国,进入了密歇根大学。1962年,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择了实验物理学作为他的主要攻击方向。1972年,他带领一个团队在纽约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发现新的重粒子。至于实验的难度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较过:“在雨季,像波斯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内可能会在千千落下一万个雨滴。如果其中一个有不同的颜色,我们必须找到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之后,全力以赴解决关键问题的丁肇中向世界宣布,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它的质量很重,寿命很长,所以它一定来自第四个夸克,这推翻了以前认为世界只由三个夸克群组成的理论,为人类理解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建议中国科学院派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自从1977年1月他欢迎第一批中国物理学家以来的十年间,已经有数百人站在他一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从领导到普通科技人员,他们都年轻得多。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尤其是自然科学,是由年轻人做出的。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和杨振宁一样,他们年轻时就有了重要的发现。因此,我对科学院的年轻科技人员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