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家:质疑地动仪应慎重 指南车等也是“奇物”

科普小知识2021-12-09 11:53:33
...

教科书中的地震仪图片是一个复原模型。

专家说:虽然196个字符的记录没有得到证实,但它没有被篡改,提问的态度应该谨慎。

至于最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地动仪的真假风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蒋教授说,张衡的地动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古物理遗迹。现在争论后人的哪些作品是张衡地动仪的真正复原,没有什么科学意义。在大众媒体中重复这句老话的唯一积极意义是让公众知道教科书中对地动仪的描述是不准确和不真实的。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对此作出了回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科书工作委员会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描述地震仪的问题。

迷失在实物中

“说来惭愧!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国宝张衡地动仪从来没有被*和香港的人看到过,因为这个“古董”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创造出来的。在上级的有关精神指示下,王振铎根据古籍记载的196个字和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张衡地动仪。由于教材的选择,中国人认为它是在东汉时期制作的。事实上,珠子不可能掉出来……”这就是“地动仪的真假风暴”的起源。网民闫涛11月28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很快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许多人质疑地震仪本身的真实性。

"怀疑地震仪的准确性并非没有道理."蒋教授指出:“后汉所记地动仪只有196个字,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原理,不能证明当时地动仪的作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只是模型,这在学术界并不是秘密。

模型恢复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于公元132年问世,几十年后即东晋末年失传。从公元432年开始,南北朝的叶凡在《后汉书》中只记载了196个字,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震仪被认为是地震学领域的第一台仪器。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约瑟夫·李约瑟称它为“所有地震仪的鼻祖”。因此,国内外对其修复的研究是不断的,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形式。教科书上的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文物博物馆馆长王振铎根据196个字的记载,加上自己的想象,遵循立杆原则,设计制作的1:10木制模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和宣传的目的”。当然,它实际上不能用来监测地震。

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冯瑞提出了另一种版本的地震恢复模型,目前这种模型更受欢迎。2004年,他领导“张衡地震仪科学恢复”课题组,主持张衡地震仪恢复模型研究项目。2005年4月,他宣布修复成功,并通过了验证。与王振铎版本的竖杆原理不同,这个版本的模型遵循钟摆原理,现在在河南博物馆展出。然而,它只在实验室里通过人工地震测试过,从未在任何地震中使用过。

这里没有物理遗迹,文献记录也很模糊。在这样的前提下,恢复地震仪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修复模型遵循哪一个原则,196个字符的记录都没有依据。这些恢复模型没有一个在真实地震中起到监测作用,也不清楚它们是否会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即使它起作用,也不能证明这就是张衡的结构和原则。”这就是江对的分析。

争议焦点

事实上,关于地震仪的争论并不是近年来的第一次。“地震地震仪真实性风暴”的焦点是教科书中地震仪的相关内容。许多人质疑王振铎模型的示意图并没有表明它是一个修复模型,这让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物体。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人们得知深深扎根于他们头脑中的地震仪结构是不真实的时,他们感到非常震惊。

事实上,公众对地震仪的误解可能不止于此,而不仅仅是一张图片。“有史书记载张衡发明了测震地动仪”和“张衡发明了测震地动仪”是两回事。没有以实物形式传播、没有在结构和原理上详细记录、没有通过记录和精确实践检验的古代事件,能否作为可靠的历史知识传播?江说:“196字地动仪的记录没有被核实,但它没有被篡改。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怀疑。”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和技术发明,其中许多与许多年后西方科学家的发明相似,这似乎是今天人们公认的常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和先进的历史是由小说构成的。“我们没有传说中的先进”,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那些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古代科技成果。江告诉记者,我国还有另外两项古老的发明,像地动仪——水运仪象台和指南车。

更多“悬案”

早在三年前,江就在科普杂志《新发现》上发表了题为《再现三大奇迹——古代科学仪器真的能再现吗这篇文章。

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代科学仪器常常给人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感觉,这很容易激发现代人研究和复制这些仪器的热情。今天特别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仪器主要有以下三种:宋代的“水运仪象台”,汉代的张衡的“气象地动仪”和古代的指南车。

到目前为止,这三件珍奇物品中没有一件发现有任何古代材料的遗迹。它们的功效、形状、结构等。只记录在古代文献中。他们都有许多种现代复制品。

江指出,在修复工作中,研究者似乎忽略了这些仪器在古代是否真的能成功运行的可能性。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科学仪器除了用作研究工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礼器。例如,清朝的各种天文仪器,包括西方人赠送给皇帝的天文演示仪器,都记载在《礼记图说》中。像“水运工具和平台”这样的礼器通常藏在深宫的禁园里,不需要操作。只有在举行一些盛大的仪式时,它们才需要运行一段时间。因此,即使它不能长时间有效运作,它也不会妨碍其作为仪式容器的功能。它只需要在盛大的仪式中继续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验证它的操作是否精确。

《南齐书》第52卷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宋武帝北伐战争摧毁秦瑶政权后,缴获了一辆指南车。它只是在外观上,它的内部机制已经丢失。然而,如此重要的仪式也是北伐的战利品(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南*权赢得北伐)。当然,有必要参加皇帝的仪式游行来展示他的臣民。因此,每当皇帝出行时,他必须“把人转到车内”——也就是说,让人们躲在车内,操纵引导车上的木制人,使其始终指向南方。

[焦点链接]关于地震仪的各种声音

科普作家方说:“毫无疑问,张衡已经造出了一种叫做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或者有理由相信,这种地动仪已经完成了地震探测的功能。它很可能只是一个无用的设备,就像今天修复的那些型号一样。”

奥地利学者雷利伯在张衡的《科学与宗教》中粗鲁地说:“张衡的地动仪是不科学的。中国人把张衡和地动仪视为国宝,这是民族的愿望,不是现实

河南博物馆副馆长李红说,冯瑞主持的2005年版本的修复模型需要放在一个有电的振动台上来模拟地震,内部结构模型只会做出反应。汶川地震发生时,展示地震恢复模型的展厅正在关闭进行改造。新模型的珠子没有放进去,因此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玉树地震发生时,恢复模式没有反应。(记者董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