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回收“沉睡”时间最长海底地震仪
科学日报北京2月5日电(记者陈瑜)记者5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4日成功回收了一套两年前放置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的海底地震仪。这是中国发现的最长的“睡眠”海底地震仪。该仪器记录了为期6个月的全球“心跳”——地震。
海底地震仪由地震仪、记录器和释放器组成。地震仪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记录器收集并存储电信号。通过释放器恢复海底地震仪后,研究人员可以从记录仪中读取相关数据。
“这有点像地震监测站,但与大家通常知道的不同,它是将地震监测设备放在海底。”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在接受《科学技术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展这项工作有助于了解南极水域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进一步分析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南极水域地球物理测量技术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南极洲拥有最安静的背景环境,甚至最小的地震波都可以被捕捉到。但郑表示,尽管地球物理调查是了解南极冰盖下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南极独特的低温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国仍缺乏开展相关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设备。
目前,我国南极科学研究的周期是一年一次。设备在第一年投入使用,要到明年才能回收。在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研制出了海底地震仪。在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附近海域结冰严重,无法填海。恢复的海底地震仪就这样在南极海底“沉睡”了两年。
据了解,为了维持海底地震仪设备的运行,除了具备特殊的“技能”——耐低温、耐压力和耐腐蚀之外,还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电源。
这套海底地震仪记录的数据将带回中国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帮助我们了解南极水域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其演变。此次南极考察计划在海域回收6套海底地震仪,其中5套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部署,1套在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部署。
此前,中国在第28次南极考察期间成功部署了两套海底地震仪,并在两个月后成功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