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通报》英文版:老牌中国期刊的国际化之路

科普小知识2022-06-09 12:06:04
...

明年1月1日,《科学通报》的英文版将由《中国科学通报》正式更名为《科学通报》。

作为《科学通报》英文版的新任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雅对《中国科学日报》记者表示:“以更名为契机,编辑部和编辑部将努力推进《科学通报》英文版的国际化,打造一个源自中国学术界、由中国学者赞助的优秀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品牌。”

小“改革”背后的大战略

从《中国科学通报》到《科学通报》,英文版《科学通报》的标题只是删除了一个词,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揭示了编辑委员会对期刊未来发展的国际化策略。

记者了解到,“中文”的去除是希望期刊能够从地区性刊物转变为国际性刊物,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稿件,为中国学术界搭建一个更好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发表了136.9万篇国际论文,居世界第二位。然而,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不是在我国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而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

许多科技出版商已经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舞台,世界科技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力量。因此,《科学通报》英文版的编委会和编辑部都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应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办刊水平。

“一方面,我们将让中国的科学研究‘走出去’;另一方面,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应该“引进来”。在陈晓雅看来,期刊国际化的目标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

《科学通报》英文版化学执行主编赵也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生命线。

国际化不仅可以扩大中国学术界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利用一流国际学术出版物的标准和成功经验,规范和提高中国学术出版物的水平赵强调,“一个国家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和优先权。”

新头衔和新职位

《科学通报》英文版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SCI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自创办以来,它一直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品牌和代表。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英文版本之间的区别,新的编辑委员会自2013年起取消了中英文版本的比较出版,并分别设立了编辑委员会,这被视为一项里程碑式的改革。今天,《科学通报》英文版邀请了100多名学术水平高、投入热情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其中30%以上是发达国家的国际编辑委员会成员。

2014年8月,《科学通报》召开了第十三届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编辑会议英文版第一次会议,对更名后的《科学通报》的新定位、发展目标和评审流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赵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在这次会议上,主编们都表示,我们将继承资深科学家在办刊过程中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继往开来,共同努力,使《科学通报》成为世界学术界的“中国品牌”之一。

更名后,该刊定位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国际一流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走向同类国际主要期刊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使该刊的内容和学科方向更接近国际同类主要期刊,并有效利用国内先进的编辑经验和优势学科资源,今年8月,《科学通报》编辑部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主要负责《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通报》英文版高水平文章的组织、编辑和出版。

综合性期刊比专业期刊更难经营。既要注意主题覆盖的广泛性,保持一定数量的已发表文章,又要保证各学科文章质量和可读性的高水平和一致性。陈晓雅指出:“与专业期刊相比,综合性期刊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和更广的覆盖面,这就要求稿件既要新颖又要让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感兴趣。”

优秀而丰富的稿件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途径。据记者了解,目前,《科学通报》的英文版,从主编、副总编辑到编辑部,都把邀请高质量的稿件作为头等大事。

《科学通报》英文版执行编辑赵天寿透露,目前,邀请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投稿得到了积极回应。赵的化学学科在2015年邀请了近3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已经接受了邀请。当第一期《科学通报》即将出版时,物理学和天文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也在紧张而忙碌地准备手稿。

此外,一些非纸质内容将被添加到“新问题”中。赵天寿表示,《科学通报》还将报道科技政策、科技新闻,并邀请国际权威学者撰写前瞻性研究展望。新闻与观点、研究集锦、通信等新栏目也将突出综合性期刊的特点和优势。

目前,《科学通报》编辑部已经调整了方向,正在开辟一条通向国际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