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我们的通讯员董国文和我们的通讯员黄鑫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高楼大厦,但你知道吗,中国的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在全国各类能耗中排名第一。然而,在我国建筑能耗中,玻璃门窗能耗占建筑总散热量的56%,能源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证产业的生态和可持续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上海方永正教授课题组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多功能节能薄膜解决了这一问题。厚度只有几微米的薄膜可以阻挡86%的红外光和99.5%的紫外光,同时保持82%的高透光率,从而节省大约30%的能耗。
“这款多功能节能薄膜的核心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擎。”方永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项目形成的核心技术已经申请了21项专利,突破了国外节能电影的产权垄断壁垒,已经应用于高端住宅小区的智能玻璃、大型建筑的玻璃幕墙等。
在上海和应用技术大学仍然有许多像这样成功的研发项目。如获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发明奖二等奖的“立体发光发光二极管光源关键材料及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高压氢化橡胶光泽及热稳定性研究与应用”项目等。
"这与学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密切相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市委书记刘雨露说。他认为,应用型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三环”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并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而是延伸到学校和工业企业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大职能的深度整合。
在探索产学结合的过程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打造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与产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大功能;支持学科发展向应用型转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五年里,大量的应用科技成果已经产业化,每年服务企业的“联盟计划”项目和批准项目数量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
“在定位方面,学校设立了合作创新基金,以提高教师的合作创新能力,重点解决社会发展和工业企业的关键共性问题,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开展与技术问题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例如,该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主任韩生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有许多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开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后,将“国家中心”主体单位纳入协同单位,建立了一批与发光二极管相关的平台。联合行业企业联合申请“战略先进电子材料”国家重大研发项目。
在管理层面,学校成立了学校协同创新平台领导小组,每年对省部级平台基地进行平台评审、评估、推荐和应用,并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平台的遴选和评估。协同创新平台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倡导“一专业一平台”,提升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
“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准与企业的结合点,跟上产业发展、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密切关注工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刘雨露说,该行业的加速发展使得“连锁”教育变得最为迫切。学校的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运行管理单位和一线设计施工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多家工业企业在办学、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科技开发与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训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全国300多家中小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学校还不断推进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并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对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来说,产学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应该是一种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形式与内容完全匹配的长期战略。这是应用型大学必须具备的教育模式。”刘雨露表示,面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只有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不断深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完善产学结合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结合水平,才能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中国科学报》(2018-04-24,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