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科普小知识2022-01-10 14:11:14
...

现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1924年说过:“科学引进50年了。吴兴连博士(连德吴,字兴连)是初中唯一一个能以学者身份迎接世界的人。”

谁是连德吴?到目前为止,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创始人,也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候选人。由于在预防和控制肺鼠疫以及发现土拨鼠在肺鼠疫传播中的作用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连德武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候选人。由于候选人的保密期限为50年,这一信息直到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正式披露。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连德武(网络图)

我们不能把连德吴的生平简历公之于众。他的名声来自一场骇人听闻的瘟疫。吴防止瘟疫传播的面具是他发明的。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瘟疫爆发。它最早开始于公元541年,爆发于罗马东部的拜占庭帝国,由查士丁尼大帝统治。第二次始于14世纪,持续了数百年。也是在这个时候,这场瘟疫被冠以“黑死病”的恐怖称号。第三次来到中国,从1855年开始,1894年到达印度和香港,1910年至1911年到达中国东北。

1910年11月,一场肺鼠疫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在哈尔滨周围迅速蔓延。在4个月内,它蔓延到5个省和6个城市,造成6万多人死亡。其中,仅在哈尔滨就有5272人死亡。那时,全世界都被到处都是尸体震惊了。1910年12月,清*外事司副司长致电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副主任、早年留学英国并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连德吴,到哈尔滨调查处理鼠疫。

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1911年,哈尔滨的封闭客栈和学校被用作防疫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网络图)

连德吴和他的助手们仔细调查了傅家店最严重的疫情,并很快追查到鼠疫的源头是一只草原土拨鼠。旱獭是一种啮齿动物,主要生活在蒙古、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这是一种生活在干燥寒冷地区的小动物。杀死土拨鼠的猎人和出售土拨鼠皮的商人是第一批被感染的人。第一批被感染者的死亡率接近100%,他们聚集的旅馆是源头和高发区。

如果找到了传染源,那么只需要在死者和土拨鼠中找到鼠疫杆菌,就可以确定疾病。连德武和他的助手们解剖了一名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客栈老板的尸体,并获得了重要的内脏和血液样本。几天后,连德吴通过显微镜从标本中发现了大量鼠疫耶尔森菌,从而证实了这一流行病是肺鼠疫。传播途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和飞沫直接传播,而不是从老鼠到跳蚤再到人的间接传播。

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旱獭,鼠疫感染的可怕源头(网络地图)

连德武认为,要切断传播途径,明智的做法是将肺鼠疫感染者与健康人隔离开来,避免因咳嗽、吐痰等引起的飞沫传播。因此,连德吴对哈尔滨进行了全面控制,特别是傅家店的所有公共设施、旅馆、餐馆和商店都进行了全面消毒,严格隔离病人及其家属,并火化了传染源尸体。

与此同时,连德武设计并发明了一种由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面具是用简单的方法制作的。它是由药房出售的普通手术纱布制成的。它大约9英寸宽,切成3英尺长。每块纱布沿长度方向折叠成两层。中间放一块4英寸长、6英寸宽、半英寸厚的棉花。然后,纱布的两端被切成两块,每块15英寸长,做成双层纱布绷带。使用时,嘴和鼻子中间用棉花覆盖。两端的上端通过耳朵的上部系在头的后部,两端的下端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穿过耳朵下面。

在设计之初,连德吴在面具的两端各设计了三条带子。上面两条带子沿着耳朵的上部系在头的后面,中间两条带子沿着耳朵的下部系在脖子的后面,下面两条带子系在头的上面。为了使用方便,带子将很快简化成两个,同时保护效果保持不变。这种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每一个只需要2.5美分。连德武已经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确保面具不断地供应给公众,并迅速被公众接受。这种加厚的面具被后人称为“武面具”。

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戴口罩的医务人员(网络图)

最后,在采取了正确的防疫措施后,整个疫情迅速得到扭转。后来,连德武在他的自传中说,“防疫不亚于一场战争。”毫无疑问,他赢得了与瘟疫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