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科普小知识2022-02-03 19:11:09
...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7月31日凌晨2点17分,世界上第一只野生大熊猫曹操成功产下一只“重量级”幼崽。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这只曹操幼崽最初被认为是雄性的。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张泽军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工作人员试图取出婴儿并检查其状况。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工作人员切断了曹操幼崽剩余的脐带。

全球首例"混血"熊猫诞生 通婚有助复壮熊猫种群

工作人员给新生的曹操小熊称重。

促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的四川

专家意见

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和后代适应野生环境的能力,以及后代的生长发育“野生大熊猫的释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资,可能不会在一两年内产生结果。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投入,还需要相关行业部门的全面管理、当地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与合作,以及自然保护区周围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张泽军,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16克!

7月31日凌晨2点17分,世界上第一只野生大熊猫曹操成功产下一只“重量级”幼崽。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首次成功结合并产下后代,这将对世界范围内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在圈养繁殖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背后,长期以来大熊猫保护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关注野生种群的发展和扩大。作为“大熊猫的故乡”,74.4%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50%以上的数据背后,是四川三代“熊猫爸爸”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作为中国第三代大熊猫研究人员,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泽军充分肯定了这一“第一案例”:“这将有效增加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增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力,对小型野生种群的复壮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介绍

7月31日凌晨2点17分,世界第一只野生引进大熊猫“曹操”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生训练基地成功产下一只幼崽。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次田间引种试验已经成功。

“重量级”宝贝

大熊猫“曹操”是2003年从野生环境中拯救出来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它现在已经15岁了,之前已经繁殖了4个婴儿和6个后代。今年3月1日,“曹操”从卧龙核桃坪基地转移到野外。3月27日,研究人员取回了安装在项圈上的录音笔,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当月23日,“曹操”与邛崃卧龙-草坡种群的一只野生雄性大熊猫成功交配。“大约在7月1日,我们发现曹操的活动增加,并有一些行为,如延迟食物摄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判断,曹操已经出现怀孕行为,预计分娩日期大约在7月底。从7月28日起,工作人员连续24小时没有睡觉,终于在3天后的清晨迎来了这只重量级熊猫幼崽。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工作,“曹操”生下了一个216克的年轻男孩。"一般来说,大熊猫宝宝出生时体重约为150克,体重超过200克的很少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称,这只熊猫幼崽是熊猫世界中真正的“重量级”玩家。

第一个案例的大背景

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万年,在20世纪,它们处于危险之中。圈养繁殖作为保护和研究大熊猫的有效手段,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471只大熊猫被圈养。然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野生大熊猫的稀缺仍然令人担忧。根据“熊猫四声”数据,目前中国野生熊猫的数量只有1864只。"田间引种试验是一个新的突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治中说,大熊猫回归自然和参与种群繁殖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然而,圈养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并产下后代,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了另一条新途径,“不仅可以交换圈养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之间的血缘关系,还将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兴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发展。”2016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率先将圈养大熊猫引入野外。曹操成为第一个将圈养大熊猫引入野外的人。

“熊猫爸爸”的形象

他发明了“胡法”来调查大熊猫的数量和密度

研究国宝的“国宝”

胡是一个谈论保护大熊猫的不可开交的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原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也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人。作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因研究“国宝”而有“熊猫爸爸”、“熊猫教授”和“国宝”之称...在每个昵称背后,几十年来他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做出了无数贡献。胡与大熊猫的关系始于1974年。今年,他奉命进入四川卧龙,并在四川省成立了一个由大约30人组成的珍稀动物资源调查小组(也称为“野生调查小组”),对四川的所有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研究大熊猫咀嚼竹子的行为,并很快发明了"咬法"进行大熊猫调查,也被称为"胡法"。咬的方法是什么?大熊猫吃竹子,咬下竹子的关节,消化后排出纺锤形的排泄物。粪便长约10厘米,通常还留有小的竹节。通过分析大熊猫在这些小竹关节表面留下的牙印和牙齿宽度等咬痕特征,研究人员可以判断出不同大熊猫的细微差异,从而了解大熊猫的数量和密度。自第三次中国大熊猫调查以来,一直使用咬法,至今仍在使用。

他从中国第三代大熊猫研究人员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他们被认为是“情敌”,爬树和熊猫“互相吼叫”

现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泽军接过了中国第三代大熊猫研究人员的接力棒。张泽军24岁时向胡学习过。今年是他“和熊猫生活在一起”的第21年。多年来,在拓展和完善咬法的同时,他还发展了大熊猫调查特有的研究方法,如随机节点法。更多时候,他更像一个“野人”,而不是科学家。野生大熊猫通常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次它们进入山区,都会让自己变得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大熊猫通常看起来胖乎乎的,行动缓慢,行为良好,但在发情期和交配时,它们的性情变化很大,而且脾气暴躁2009年3月,当他和他的团队视察佛坪自然保护区时,他们发现大熊猫在观测点对面的山坡上打架。"根据经验判断,它们可能在为交配权而战。"张泽军悄悄地跟着熊猫上山。原始森林中的落叶厚厚地铺满了地板。其中一个不小心踩在树叶上,发出沙沙声。两只大熊猫立即站岗。其中一人立即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并转向“卷土重来”。山坡上无处可藏。在紧急情况下,张泽军迅速爬到了附近的一棵大树上。这时,大熊猫从“攻击”变成了“守卫”,在树下坐下,开始对他“咆哮”。“没有办法,恐怕它爬上去了。我一着急,就开始对他大喊大叫。”一个人,一只熊猫,隔着一棵树面对面,张大嘴巴,声音比任何人都大。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好像它很可爱,但是在那一刻,他的生命危在旦夕,这一刻也危在旦夕。不久之后,大熊猫厌倦了大喊大叫,可能会发现这个“情敌”不是威胁,于是转身离开。危机结束了。2016年,张泽军和其他几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数据——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生存所需的最小栖息地面积是114.7平方公里。这对野生大熊猫小种群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闻链接

10年25只野生大熊猫

2015年3月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目前中国有1864只成年野生大熊猫。据此前媒体报道,国家林业局表示,中国自2006年起实施大熊猫自然放生,到2016年底,将有25只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分11批接受训练。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11只被消灭,7只被放归野外,7只仍在接受训练。后续监测发现,5名幸存者健康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