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队首获*喀喇昆仑山脉深冰芯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了解到,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井系统和湖芯重力钻井系统,从国外喀喇昆仑山获得了深冰芯和湖芯样品,可用于重建世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许在中国科学院一级战略科技试点项目“世界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气候变化与特色事件冰川记录”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团队赴中巴经济走廊北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青藏高原西部)汇合处进行科学研究。该地区地势又高又陡,位于河谷深处,也是西风和季风的交汇处。
研究人员表示,西风和季风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深刻影响着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
此外,由于山的隆起,上述西风和季风的交汇处汇集了来自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水蒸气,为大规模冰川、河流和湖泊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降雨供应。高地势和深谷地貌叠加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导致该地区冰川泥石流、洪水、雪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公路、铁路、油气、光缆、电力通道等“五位一体”的中巴经济走廊构成严重威胁。
以前的研究还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降雨量显著增加。在世界屋脊冰川整体加速退缩的背景下,该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甚至有些冰川正在推进。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由于调查和观测的薄弱,西风和季风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极大地制约了气候变化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影响的评估。
在巴基斯坦空间和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的协助下,科学研究小组及其由10多人组成的小组前往喀喇昆仑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的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marook湖,进行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钻探。该团队克服了恶劣天气和极高海拔等极端环境影响,在Biafo冰川5600米的高度钻取了总长超过110米的冰芯,并从5250米至5600米的高度收集了多个梯度雪坑剖面样本。成功完成了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的水下地形测量和短岩心钻探,并从两个湖各获得4个岩心样品,为该地区千年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提供了研究介质。
此次在海外野外冰川科学考察中,科研团队首次成功利用直升机对Biafo冰川进行机载雷达冰川厚度测量,获得了第一手冰川结构和厚度数据,为极高海拔地区冰川厚度和冰川表面结构特征的自动检测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后,科研团队将对钻取的冰芯和湖芯样品进行氧同位素、黑碳、粒度、元素等数据测定,建立南北跨境观测大断面和垂直梯度观测系统,填补西风-季风交汇区温度、降水和积雪观测的空白。 从而重建该地区自上一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环境评估、灾害风险防范、气候变化应对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钻孔冰芯
直升机载雷达厚度测量
冰芯钻孔机和冰芯钻孔机(照片:中国科学院青藏研究所)
上一篇:南极内陆科考队进行高海拔适应训练
下一篇: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