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天格局:中国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中国航天工业在年底迎来了高密度发射:从11月初北斗三号“一箭双星”发射北斗全球网络到12月11日阿尔及利亚第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30多天内共进行了6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平均6天发射。
在这一年中,第一艘空间货船天舟1号的成功发射和“空间加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验证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完成,并进入第三步,即空间站阶段。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太空强国”的新目标。太空力量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打造更好的太空动力?记者采访了航天领域的许多专业人士。
好视力
空间力量应该有强大的力量来同时进入、利用和控制空间。航天产业要有规模和效益,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辐射牵引效应。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最具驱动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太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人们普遍认为空间力量应该有强大的力量来同时进入、使用和控制空间。航天产业应该既有规模又有效益,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辐射牵引力。它的整体实力位于世界航天工业的第一广场。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白皮书《2016年中国的太空》中,尽管没有给出时间表,但首次明确界定了发展太空强国的愿景。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空间力量的总轮廓:“全面建设空间力量。具有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面向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强大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产业体系、稳定可靠的航天基础设施、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博大精深的航天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力争到2030年,把中国的空间技术指数从30%提高到6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世界空间强国之一,到2045年完全建成世界空间强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凡佩认为,要全面建设强大的航天强国,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成为世界主要的航天科学中心、创新中心和工业中心;全面提高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空间技术有了巨大的创新和飞跃。空间科学取得了重大发现;空间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了空间经济的新形式。形成核心技术独立可控的先进航天科技产业体系;总的来说,它处于世界太空飞行的前沿。
在特定的领域,如运载火箭,这是人类进入和离开太空的基本交通工具,航天工业经常用“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飞行的舞台就有多大”来描述它的重要性。航天大国的航天运输系统必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所运载火箭型号系列总工程师龙乐豪院士认为,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道路上有许多重要节点需要跨越:
到2030年左右,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次飞行,为载人登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为火星取样和返回提供足够的运载能力。大约在2040年,车辆有望帮助小行星采样成为现实。到2045年,我国进入和离开太空以及运输太空的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核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将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天梯、地球站和空间中继站的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航天科技第五研究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孙泽洲认为,空间大国应该能够对太阳系七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进行飞越、撞击、轨道、软着陆、巡逻、样品返回和载人探测等多种探测活动,甚至将探测距离扩展到太阳系以外。在科学探索中,应围绕深空探测中的热点科学问题做出新的探索成果、新的认识甚至新的发现。
在卫星技术和产业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所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耀海和第五研究所通信卫星部通信卫星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侗都认为,作为一个航天大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卫星产业体系,卫星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
目前,航天专家正在讨论是否有可能在2035年左右进行载人登月,以实现“后空间站时代”的突破,从而加速从空间大国向空间大国的转变。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认为,这一“后空间站阶段发展问题”非常紧迫。
差距仍然存在。
在世界空间格局中,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是第二梯队的“领导者”
在世界空间格局中,美国和俄罗斯被认为是空间大国,加上欧空局,都在第一梯队。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在第二梯队。中国是第二梯队的“领导者”。作为航天大国,中国正处于向航天大国转型的阶段。
专家认为,中国在空间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和技术、试验设施和方法、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方面与世界空间大国仍有很大差距。中国尚未达到或超过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世界航天强国的先进技术水平。
孙泽周说,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先后进行了200多次深空探测任务,覆盖太阳系各种天体,实现了从飞越、撞击到着陆、取样和返回的渐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科学成就,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探测距离、探测目标的多样性和探测能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技术层面,有效载荷技术、轻型小型化技术和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储备仍有差距。”
在采访中,许多一线航天专家也提到,零部件、原材料和技术的基本产业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航天技术发展的短板。例如,在风云四号的研制过程中,一个非常小的感应同步器由于其高精度指标要求而挑战了国内工业水平的极限。目前,一些高性能材料和部件无法独立制造,只能依靠进口,成为成为太空强国的障碍。必须大力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升级。
事实上,建设强大的空间力量不是静态的发展,而是包含创新的超越。尽管国际空间站已宣布最迟将于2024年停止运行,但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未来唯一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大型空间实验室,展示中国的空间能力。但就在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登上火星。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航天国家来说,他们仍然感受到压力。美国重返月球将不是简单地重复“插上旗帜,留下脚印”,而是由火星任务引领的新一轮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努力突破技术*,通过自力更生打造太空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其他国家正在加快空间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不做好规划,我们将很容易被落在后面。”杨利伟认为,没有创新,航天工业就没有活力。需要探索创新机制,打破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
加快建设
在不久的将来,主要任务是建造并运行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实现月球取样和返回。
国家航天局有关官员告诉记者,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航天产业的基础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并投入运行,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的建设。
雷范培认为,中国航天工业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自主创新、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人才培养和自我修养,这是成为航天强国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
雷凡佩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制裁、*和挫折,不断探索,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和前进。对重大事件或整个国家系统的关注不是以无限制投资为特征的。相反,主要航空航天项目的投资远低于美国。整个国家体系的最大特点实际上是仔细选择项目,然后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持续创新是中国太空飞行的关键。”龙乐豪院士表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大胆提出新的科研方向,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例如,围绕建设太空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遵循“发展太空、携带先行”的理念,着力解决“瓶颈”问题,充分发挥运载火箭技术在建设太空强国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第一线航天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出头,这被认为是国际同行羡慕的对象。龙乐豪院士认为,要建设强大的航天强国,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合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素质航天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努力为前线太空工作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强服务并创造创新和创造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用太空精神文化的最大公分母来统一天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宏伟认为,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同时,中国航天产业肩负着以高科技辐射带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利用国防和民用技术的结合,开辟空间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合作、共赢的空间科技产业新体系,鼓励商业空间产业发展,以空间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图纸:郭翔
上一篇:盘点6种纯属"憋"出来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