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现场直击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

科普小知识2022-03-16 22:09:52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版,2019年6月8日)

现场直击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

新华社

现场直击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

长征11号运载火箭在发射演习。

百度

现场直击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装配车间检查长征11号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制图集团

6月5日,长征11号运载火箭从中国黄海飞入天空,成功地将7颗卫星,如捕风1号甲、乙和吉林1号高芬03A,送入高度约600公里的环形轨道。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测试成功完成。

大海和天空融合成一个美丽的瞬间。

海风轻柔地轻抚着大海,汹涌的海浪闪闪发光,薄薄的薄雾笼罩着大海。在大海和天空的交汇处,长征11号火箭静静地站在发射平台上,像一个穿着制服的战士在等待战争的命令。

预定的发射时间一个接一个地接近了。12时06分,随着“唐”的声音,长征11号腾空而起,在空中点燃,它的尾焰明亮地照耀着,划破长空,在空中留下一条清晰的轨迹。

现场的观众举起他们的手机和相机来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一些观众要求他们的同伴在火箭轨道云的背景下给自己拍照,希望能留住这难忘的时刻。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任务现场指挥部宣布长征11号火箭首次成功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圆满成功。现场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

上帝之箭为成功而战

长征11号在海上首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工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射空间,探索了一种安全、灵活、经济、高效的新发射模式。这将有助于中国商业空间进一步多元化发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服务。

长征11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第一种类型,也是唯一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火箭。它是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全长近21米,重约58吨,起飞推力120吨,可将5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经过几年的开发和测试,长征11号火箭项目于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到目前为止,改装后的火箭已经进行了7次发射,连战获胜。

作为中国运载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该任务于2019年获得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正式批准,任务计划由长征11号火箭完成。

测试系统由四部分组成:运载火箭系统、海上发射平台、TT&C通信系统和卫星系统。发射任务计划节点将在运载火箭的发射平台离开港口后一周内完成发射。任务目标是突破关键技术,通过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验证试验过程,为中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一种新的发射模式。

在任务前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同中国海洋工程企业,结合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开展固体运载火箭多轮海洋发射项目的论证、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

多党整合创新模式

本次试飞首次采用“空间+海洋工程”的技术集成,突破了海上发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充分验证了海上发射试验的流程,初步构建了多方一体化海上发射模式。

在这次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尝试赞助商命名法,并与长城汽车公司合作将长征11号运载火箭命名为“CZ-11WEY”。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11号火箭总指挥李同育表示,此次任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带动了中国运载火箭的商业化发展,代表着中国航天产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灵活的整合模式创造了多元化的商业空间投资体系。按照市场规律部署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建立开放共享的多方整合发射体系,为商业航天产业创造更大的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北京航天宇星科技有限公司为火箭和多颗卫星提供了火箭测控、卫星轨道测控和海外测控服务。这是中国民营航空企业首次全面实施航天发射全周期测控任务,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捕风探测、防灾减灾

作为此次发射的主要任务载荷,“捕风一号”的卫星A和B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主要用于台风等极端天气监测,能准确测量海面风场,实现准确的台风预报。

我国现有的气象监测方法大多用于探测高空风,其他微波探测方法也难以获得任何气象条件下的海面风场。捕风一号卫星利用导航卫星的L波段探测风场。该波段信号具有良好的大气穿透特性,能够全天获取对台风预报极其重要的底层风场数据,从而准确预报台风等极端天气。

随后,中国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发展微波遥感技术在导航信号中的其他应用,逐步构建一个捕风卫星星座,进一步提高海面风场测量的实时性,为中国气象领域的海洋/陆地遥感、大气探测和电离层监测做出贡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保障和防灾减灾服务。

阅读更多

中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