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反转基因思潮”辨析

科普小知识2021-09-23 23:36:27
...
即使少数专家不同意转基因技术,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是一场积极而理性的学术辩论,就有利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生物学家、环境学家、科学哲学家以及经济和社会科学家应该积极沟通,以便科学和技术永远不会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古往今来,所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都是不平衡的。除了无休止的探索、艰苦的实践、理性的学术辩论和广泛的科学传播之外,还有许多人坚持科学概念,批判反科学思想。从科学战争开始,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在促进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科学技术的误用和误用以及经济的失控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西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较早,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关注尤为强烈,这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和跨学科科学技术社会学的兴起。此后,欧美国家的一批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如战争动乱、精神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都是由科学引起的。科学已经成为“与政治合谋的权利,一个依赖金钱的游戏,一个服从财团的工具,一个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作为对这种反科学思想的回应,许多自然科学家,包括许多后来的科学哲学家,进行了强烈的反击,从而引发了一场反对科学的“科学战争”,并在20世纪90年代捍卫了科学。捍卫科学的学者认为,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普遍性和建构性,是不可诋毁的。客观性意味着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普遍性是非地方性和无国界的。建设性意味着科学知识是逻辑的和准确的。他们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中性的,它们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被正确使用。他们支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强调在拒绝无所不能的技术“科学主义”和克服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的同时,他们决不能否认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如果允许反科学思想*传播,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放眼世界,重视和促进科学发展仍然是当今许多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定的基础。然而,“科学战争”的硝烟并没有散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方反科学思潮十多年后又在东方重新抬头。近年来,我们社会围绕转基因技术问题的混乱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和反科学思潮已经存在了近30年,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已经实现了17年。由于实施了标准化管理和科学评估,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仍在迅速扩大。每年数亿公顷的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亿吨转基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科学证据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事件。实践证明,转基因安全风险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经过科学评估和法律批准的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一样安全。转基因生物育种在增加农业生产和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它的广泛应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然而,近年来,科学文明的主要成就在中国遭到了批评和攻击,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迫切需要创新。应该指出的是,目前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绝大多数专业人员称赞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因为他们熟悉或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一些专家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风险表示怀疑。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表示,他们不反对技术进步,只是希望加强评估和监督。即使少数专家不同意转基因技术,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是一场积极而理性的学术辩论,就有利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有少数人无视事实,不断炒作所谓的“转基因安全事件”,误导公众舆论,扰乱公众思维,这些事件早已被国外权威学术机构否认,没有科学依据。曾经是西方反科学思潮基础的“技术恐怖论”、“阴谋论”和“利益驱动论”仍然被广泛复制和荒谬传播。特别是,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社会上极少数对生物科学一无所知的人,以反对转基因生物为借口,大肆制造和传播各种妖魔化转基因生物的荒诞谣言,并竭力煽动公众对社会混乱的不满。因此,人们在转基因生物问题上看到的混乱本质上不是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而是反科学思想的真实反映。这种发生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反科学思潮更加有害。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夕,围绕高新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生物技术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一直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来扩大市场,谋求世界霸权。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或抵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而是加强研发,加快进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历过科学启蒙和科学革命的洗礼。反科学思潮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的普及和宣传跟不上时代,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缺乏了解。因此,加强科学交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尤为重要。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的研究。为了促进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环境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经济社会学家应结合中国国情,积极沟通和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科学技术永远不会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