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国教授朱棣文和另外两位美国和法国科学家被授予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学者。
褚目前正在从事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诱导冷却捕获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理解辐射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对低温下气体量子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在原子和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和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即使在室温下,它们也能以100多公里的速度向各个方向运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的冷却方法会将气体冷凝成液体并将其冻结。
褚和其他三位学者使用激光冷却气体,即使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1/10000的绝对温度,这非常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一旦原子被捕获,速度将变得非常慢,并且变得容易捕获。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进行精确的测量,尤其是“重量法”;人们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制作重力分析图,从而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探索海底或地层中的矿物,以及读取生物技术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代码;科学家也可以用它来研究“原子激光”和制造精确的电子元件。它还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空间系统,进行精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除了教学之外,朱棣文还继续致力于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从1983年开始他就对原子冷却技术着迷,并于1985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1987年到1992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创造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减缓了原子的速度。他被誉为“能捕捉原子的人”。朱棣因其开创性的工作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给朱棣文带来了全球声誉。他说服一些大企业捐款,并亲自在斯坦福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X实验室的建设,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X实验室。他还创建了世界*物理实验室,如精密测量实验室和玻色-爱因斯坦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里,朱棣文受到了欢迎和派遣,许多新的科学人才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人物百科全书
朱棣文1948年2月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父母来自太仓、江苏和天津,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物理和数学学士学位。1976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83年,他是贝尔实验室电子研究部的主任。1987年,他被调到斯坦福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并从1990年起担任物理系系主任。1993年,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