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逝世
陈·乔伊
据说除夕是新年。但在2月11日,当人们都在期待新年前夕的家庭团聚时,一位老人仍然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温暖的除夕,于中午在浙江杭州去世,享年92岁。
陈巧仪,浙江绍兴人,当代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李研究的领军人物,浙江大学终身教授。他参加了“青年远征军”,并担任英语翻译。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陈乔怡的李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最广。几十年来,他不断写作,出版了普通地理学、李学、文化、方志等方面的著作70余种,各类论文400余篇。90岁时,他不仅记得卓群,每天写4000多字年表,还获得浙江大学朱克真奖。91岁时,他还获得了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我想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地理课上使用的一本名为《祖国的河流》的小册子。这本书在4年内重印了9次,是当时最畅销的地理书籍之一,其编辑是陈巧仪。那一年,他才20多岁。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陈巧毅”,第一个跳出来的百科全书就是一个地名。不知何故,这位老人似乎一生中注定要与地理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陈巧宜,年轻时听祖父讲《水经注》,十几岁时迷上《水经注》。这个酒鬼,喝了一辈子。
自古以来,记载山水风景的文章不胜枚举,但就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字的生动性而言,真正的“水经笔记”莫过于此。”这是陈乔怡在他自己的《我读水经注的心得》中写的。由于对这里的好奇和兴趣,也由于不懈的追求,1966年以前,陈乔怡对《水经注》的研究已经积累成一堆。成千上万张卡片和几张钞票证明了他的极度陶醉。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一些不可抗拒的磨难是学者们不愿回忆的——“*”的灾难。大量的学者和手稿注定要失败,陈乔怡也不例外。“大量的海报像毒箭一样射向我全身。当然,也不乏对我研究的朱的攻击...在第一次突袭中,我的成千上万张卡片都被拿走了……”陈乔怡在《读著心得》中说。
为了保护现存的研究笔记,陈巧仪全家,包括他11岁的孩子,都参加了抄写笔记的“工作”。经过一整夜的努力工作,仅仅五天时间,一份包含十几本《水经注》内容的抄本被抄写下来。即使它不整洁,它也是在他危险处境下的精神安慰和支持。
他一生致力于李研究,许多专著和论文被翻译成外文,并以优异的成绩引进国外。然而,在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仍然没有忘记开始,并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
作为绍兴越南语文化研究的总顾问,陈巧仪从选择空间入手,对宁邵平原、建湖运河水系、城市聚落等进行了研究,为其家乡的水利设施、城乡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历史文献依据。为了研究绍兴的越南文化,他先后编著了《绍兴史话》、《绍兴地方文献考证》、《吴越文化随笔》等专著,以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
在他逝世的当天下午,许多绍兴人专门来绍兴岳城区苍桥直街陈巧仪先生家吊唁。
陈巧仪老先生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文化的发掘和建设、绍兴学者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绍兴市城建档案馆馆长涂说。
九三学社浙江大学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洪子平评论说:“陈老作为九三学社的高级研究员,是一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优秀文化。他是青年学生的楷模,是浙江人民的骄傲,是九三学社的骄傲。”
陈乔怡带着凉爽的空气离开了。但从那以后,我不知道书柜里的书和陈先生房间里书桌上的地球仪能否接受这位传奇式的老人独自离去,习惯了从此无人触摸和凝视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伤口,人类时代的一盏灯也悄然熄灭。
(本刊记者闫红峰、闫颗粒、本刊记者)(原题: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盏明灯已经熄灭——纪念与陈乔怡战斗过的杰出历史地理学家李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