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
8月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高分二号卫星。该任务还携带并发射了一颗小型波兰卫星。
搭载“高芬2号”卫星的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高芬二号是首批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重大项目中启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它是目前中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地球观测卫星,具有米级空间分辨率、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其主要用户是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和林业部,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相关地区提供示范应用服务。
高分专项由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张建华指出,高芬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高芬专项建设的一项重大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
在许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高芬2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航天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太阳同步轨道。它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突破米级空间分辨率是其技术亮点之一。
第五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员、高芬二号任务总工程师马世军表示,该卫星全色成像分辨率优于1米,多光谱成像分辨率优于4米,创下中国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纪录。成像宽度为45公里,是世界上分辨率相同的卫星中最大的。
为此,该卫星配备了两台高分辨率、大孔径和长焦距摄像机。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高芬二号任务相机子系统总设计师姜海滨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攻关,中国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测试、测试和仿真方法,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开发上取得了突破。仅这种镜片就申请了100多项专利。最终研制的摄像机不仅具有长焦距和最大宽度在同一水平的特点,而且还实现了轻量化。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达到0.5米的分辨率."马世军说,“只要国家项目被批准,我们有信心在五年内完成。”
为了提高图像质量,除了高分辨率外,对卫星姿态稳定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就像用长焦镜头拍照一样,相机必须保持稳定,否则会影响图像质量。”马世军说,卫星运行期间的速度非常快,旋转部件、螺旋桨、太阳能电池板等。都会影响到恒星。为了使相机拍摄稳定,研究人员首次在相机底座和卫星旋转部分安装了阻尼装置,以尽可能吸收振动能量,保证图像质量。
如果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某个地方的情况,而卫星又不在这个地方的正上方,可以通过倾斜来扩大观测范围。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研究员、高分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表示,高分一号的摇摆能力为正负20度,高芬二号的摇摆能力进一步提高,在180秒内达到35度,其观测范围可移动数百公里。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宽的宽度,高芬2号有非常大的数据量,一个场景的大小可以达到20-30G。潘登表示,为此,该卫星采用高速传输技术和两个通道,每个通道的传输速度为每秒450兆比特,可以在每天的传输时间内将所有数据传输到地面,为及时处理提供保证。
他说,与此同时,卫星的定位率进一步提高。过去,一些关键设备,如陀螺仪,是进口的,受到许多限制。然而,独立开发了200多套高芬二号上的设备,包括陀螺仪和星敏感器。一些国产设备的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本次任务中使用的长征4B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该研究所的研究员、高芬二号火箭系统的总工程师范鸿端说,这种火箭适用于轨道在400至1000公里之间的遥感卫星。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约为2.4吨,完全符合高芬二号的发射要求。火箭发射后,高芬二号在大约10分钟内被送入轨道。为了便于对地球的姿态观测,火箭做了一个“弓形”运动,与高芬二号分离。然后,火箭再次“抬头”,继续飞行,将另一颗小卫星送到预定位置。
得分高的“七兄弟”各有所长。
潘腾表示,“高芬2号”卫星于2010年5月发射,历时三年半完成。在成熟的CS-L3000A卫星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实现了许多创新。如米分辨率、大宽度、快速侧摆、高精度定位等。,以满足各种用户的使用要求,提高中国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数据的自给率。
过去,我国许多部门不得不支付高价购买国外卫星数据。近年来,随着国内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卫星数据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特别是自高芬专项实施以来,其数据在土地利用调查、矿产资源开发调查与监测、大气环境与水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与生长监测、洪涝灾害与水利设施监测、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小城镇发展状况监测、区域经济作物监测等区域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世军表示,“高芬二号”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高芬一号”合作。他说两颗卫星各有优势。“高芬一号”有一架宽70公里的2米分辨率照相机和一架宽800公里的16米分辨率照相机。它可以进行一般调查和大面积搜索。一旦发现可疑目标,“高芬二号”将进行详细调查。
马世军说,高分计划中有许多后续卫星。除了已经发射的2颗光学遥感卫星之外,“高芬3号”、“4号”和“5号”已经进入初步样品开发阶段。其中,“高芬三号”是一颗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用于观测海洋目标。高芬4号将在离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飞行,俯瞰半个地球。“高芬五号”主要用于气象观测。此外,“高芬六号”和“高芬七号”项目也已进入示范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启动。其中,“高芬6号”与“高芬1号”相似,但在技术上还有进一步的提高。高芬7号是一颗测绘卫星。
这不像发射卫星那么简单。
高芬特别项目的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高芬2号”的任务不像发射卫星那么简单。“高分项目的后续任务已经计划好了。这一次的任何闪失都肯定会影响后续的进度。”他说,在高分项目中,这颗卫星将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并将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卫星不是一切。”张荣桥表示,卫星可以在搜寻马航飞机和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但不是全部。为了弥补卫星的不足,中国在太空附近开发了飞艇,运载悬浮在20到30公里高度的载荷。还有无人机系统,其特点是方便快捷。匹配多个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不同特点,相互弥补。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顾虑。“例如,天气关注是否有云以及云中有多少水。农业注重植物的种类和生长,其因素是不同植物的不同叶绿素指标等。”张荣桥表示,这七颗卫星致力于高分,在现有技术基础和能力的基础上,将配备不同的探测载荷,如可见光、多光谱、微波、红外和大气成分探测,以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
“对于遥感应用来说,卫星发射到太空只是项目的一部分。天空中获得的数据也应该应用于地面。”张荣桥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遥感卫星发展一直过于注重卫星而忽视了地面设施的发展,导致卫星在空中“空转”。然而,地面跟不上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他介绍说,当高分专项成立时,他就致力于天地协调同步发展。通过高芬项目,统一所有数据接收,规划设计地面接收设施,并在北极、三亚、牡丹江、喀什和北京密云建立接收站。
同时,他指出,在过去,各个部门相对封闭。高分工程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数据共享,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管理法规和共享机制。所有数据都经过处理、编目并存储在数据中心,然后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发送出去,以便用户单位能够轻松获取。
此外,张荣桥表示,高分项目的实施也将促进多层次数据的应用。在国家*层面,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公益应用,如国土资源、气象、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水利、防灾减灾、反恐等。在区域层面,各省、市、区的区域用户也越来越重视遥感数据的应用。在市场层面,许多企业也看到了未来遥感市场的广阔前景,希望利用遥感卫星发展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