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到印度洋 “蛟龙”百次下潜意味着什么
几天前,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浮出西南印度洋“龙旗”海底热液区时,“向阳红09”号母船上的中国科学家大声欢呼——这是“蛟龙”号自2009年潜水试验以来的第100次成功潜水。
从1000米到7000米,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蛟龙”号已经进行了100次潜海探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它不仅创造了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潜水深度7062米,而且改写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历史,为中国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潜水器。
一年之内获得底栖生物样品需要20多年的时间。
在第100次潜水中,同济大学副教授杨群辉在印度洋西南部的热液区乘坐了“蛟龙”号。他和他的主要司机傅都没有闲着。他们在海底呆了几个小时,接近海底进行观察,记录海底生物群的分布,测量热液温度,并收集热液流体、烟囱体、硫化物、生物和海底海水的样本。
“在过去的两年里,蛟龙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安全人员的数量逐渐减少,科学家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这次出海的科学家人数是历史上最高的--十几名科学家相继带着“龙”出海。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君介绍说。
“从头部倒出五桶水,浸泡在皮肤上。现场充满了掌声和掌声。”同济大学教授周淮阳是中国第一位登陆蛟龙号的科学家,他回忆起两年前的海底之旅。这似乎发生在昨天,当时他在南海北部冷泉作业区的蛟龙号上呆了六个多小时。成功离开机舱后,船上的五名科学家为他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欢迎仪式,以“用冷水浇他的头”。
“坐中国自己的潜水器潜水真的很令人兴奋。”周淮阳说,“蛟龙”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多年探索海洋的梦想,改变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历史。
据国家海洋局有关官员介绍,“蛟龙”号进入试验应用阶段后,先后在南海、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进行了约一年的科研任务,获得了大量生物样品,超过了过去20年海洋科学研究的总和。
中国寻求99.8%的全球海底资源
“2012年6月,中国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7062米深的纪录。这个深度使中国能够在占全球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蛟龙”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蛟龙”将推动深海资源勘探的大发展。例如,石油勘探。过去在中国从事深海石油勘探的大多数钻井平台都是从美国、挪威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租用的。日租金高达50万至65万美元。海洋石油勘探平台的建设成本更高,耗资56亿元人民币,耗时3至4个月。蛟龙可以在钻井前到海底采集样品并提供分析数据。每次花费大约1.2亿元,每次只需要12个小时来采集样本进行勘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前总工程师方淑佳说,“蛟龙”号有能力探测深海,这意味着中国的近海油气勘探可以从浅海转移到深海。
方淑佳说,2001年,中国赢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西南印度洋获得了另一个10 000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拥有专属勘探权。这些矿区为先进设备在深海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好地方,包括蛟龙载人潜水器。
日前,“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进行了科学研究,这是中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进行潜水调查。
中国的深潜事业有后辈
在“蛟龙”号的第100次下潜中,中国第二批潜艇驾驶员陈云赛担任副驾驶员,在“祁龙”热液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科研现场指挥,第二批6名水兵,包括第一名女水兵张毅,出海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的极端环境中作业。
今年1月29日,张毅作为第二批潜艇飞行员的代表,也接受了第一次载人潜水器飞行员适应性训练。同一天,“蛟龙”号的主要驾驶员唐嘉陵说,“蛟龙”号抛下压舱铁开始上浮后,我把主要驾驶员的位置交给了张毅。那天的海况很差,“蛟龙”号浮出水面后摇晃得很厉害,但张毅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很平静
“蛟龙”号的操作以前在实验池中就已经学过,但从真正的海上操作中获得的经验非常宝贵。”张毅说,“我也觉得关注操作细节的重要性。主驾驶员在任何细节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给巨龙带来危险。”
国家海洋局有关官员表示,通过这次科学考察,第二批中国潜艇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环境观察能力、水下通信能力和装备作战保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蛟龙”号的作战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的深水潜艇事业也有了接班人。(原标题:从1000米到7000米,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角龙”一百次潜水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蛟龙”号印度洋首潜收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