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环太平洋人面岩画之谜:东北亚和北美间的人类大迁徙?

科普小知识 2021-11-22 13:10:59
...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岩画——人脸图像。从北美西海岸到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它延伸到*。岩画学者宋·梁耀描述了太平洋周围清晰的岩画带。这些肖像似乎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它们具有相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共同的构图特征、制作技术和表演风格。结果,一个大胆的推测被提出,在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在东北亚和北美之间进行了一次跨越海洋的大迁徙。

1969年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青年工人李·到金山乡执行公务。在回来的路上,他意外地发现在贺兰山口两侧的岩壁上,有许多人像、各种动物和奇怪的符号。那时天色已晚,李带着一系列的困惑,下山去了。

李不是第一个发现岩画的人。早在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就在他的名著《水镜·朱》中留下了大量生动的岩画记录。他说,黄河从甘肃北部流入宁夏,流经宁夏的陶乐县和内蒙古的磴口县。在黄河沿岸的群山中,有雕刻着老虎和马的像的岩石,所以它们被称为花石山。

1979年,李再次来到贺兰山。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从未忘记这些岩画。这一次,他带了一台照相机,拍了大量的照片。这些古老的面孔第一次离开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岩石,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消息一经披露,贺兰山岩画的发现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贺兰山岩画大规模调查也已开始。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在贺兰山东麓的27个山口发现了数万幅古代岩画,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天体和未知符号。其中,最奇异和神秘的人物是近1000张人脸,也被称为“人形头”。

岩画被称为凝固在石头上的史诗。考古数据显示,最早的岩画可以追溯到2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然而,大量发现岩画的历史只有100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在世界岩画分布图上还是一片空白,国际岩画委员会对中国岩画遗迹的状况一无所知。

1986年4月,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娜蒂收到了中国的一封信,信中他介绍了当时在中国发现的100多个岩画遗址。这封信是由*民族大学教授陈兆福发出的。

收到这封信后,国际岩画委员会立即派人到贺兰山进行考察。当这些世界顶尖的岩画专家来到贺兰山时,他们被眼前的情况震惊了。

在一个20米高的悬崖上,从上到下密集地描绘了60多张人脸。这些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有些凶猛,有些傲慢,有些温柔,有些神秘。这些斑驳的脸让每一双看着它们的眼睛都产生了疑问:它们是什么时候雕刻的?谁创造了它们?

考古结果表明,一万年前,一群原始人生活在贺兰山东麓的山坡下。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石器,还学会了制造原始武器来猎杀动物和保护部落群体的安全。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频繁迁徙,追逐丰富的水源和更多的兽群是它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宋是我国最早的知青,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进入大学的人。在转而研究岩画之前,宋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1987年,中国的改革浪潮席卷大江南北,而宋却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去追寻和研究岩石上无声的线条和人物。

1989年7月,宋·从宿玉口到阴山,穿越贺兰山,视察岩画。正是在那里,他做出了他的第一个重大发现。一位上了年纪的当地学者用激动的语调讲述了他发现银山岩画的故事。这位长者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岩画之父”的盖·林山。

30多年前,盖林山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水经注》中记载的画像石山。汉努拉山口的牛形巨石上有大量的人脸。没有人知道它们存在了多少年。

当这副神秘的银山岩画出现在宋面前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贺兰山。在那里,他看到了与银山岩画几乎完全相同的面孔。

宋·通过对他所掌握的大量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落在中国各地的人脸岩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两年后,宋关于人脸岩画在中国的分布理论逐渐成熟。根据他的研究,中国的面岩画是由一种同源文化造成的,在中国表现为三条带状的传输线。一条是沿着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和河套平原的边界线,从赤峰向西,沿着每座山的南麓,穿过狼山和阴山,到达吉林沙漠的巴丹。还有一条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的磴口,穿过宁夏的贺兰山,到甘肃,在河的两端的谷口留下了许多废墟。另一条是从赤峰向南经过江苏连云港,沿海岸到福建的闽南、*的万山和香港。

1992年,宋·的国内岩画研究成果集《中国史前神的面孔》同时在沪、港、台三家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宋论证了分散在各个分布区的中国脸谱岩画是一种同源文化,其背景是史前人类的迁徙。这一理论一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突然闯进来的年轻人为岩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1993年夏,宋收到大洋彼岸的聘书:鉴于宋教授在中国史前岩画研究方面的成就,特邀请您到哈佛大学燕京学院作访问学者。那一年秋天,宋来到美国,集中精力进行史前岩画的比较研究。

宋来美国的第二年,有一天,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地下室里,一份100多年前的考古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1897年,美国考古学家洛弗尔在俄罗斯东部边境的坂济良村发现了一处人脸岩画遗址。黑龙江河口的一块大石头上雕刻了100多张人脸。1899年,洛弗尔在《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调查书《黑龙江岩石刻画》,首次使用岩石绘画术语“人脸图像”。然而,100多年后,这份薄薄的报告并没有引起美国学术界的注意。

然而,宋读完之后说:“根据我的直觉,这幅岩画来自中国。”

当时,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亚洲最东方的岩画遗址。对面是北美大陆。

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1947年,美国考古学家海泽在北美发现了第一个人脸岩画遗址。海边的岩石上雕刻了100多幅图像。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没有刮脸的人脸图像。如果我们将人脸岩画与黑龙江下游的岩画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没有人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在美国西海岸的人脸上发现了许多密集的岩画。这些人脸岩画沿着阿拉斯加群岛向南延伸,沿着海岸延伸到北美中部。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在东亚和北美的两大人脸岩画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两大系统的岩画就会完成。然而,在俄罗斯发现的前两个面部岩画遗址,坂崎村和科迪亚克岛,正是这样的连接点。

宋决定大胆地画一条传输线。当他用一条线把中国西海岸的人脸岩画遗址与俄罗斯、阿拉斯加和美国连接起来时,一条清晰的太平洋人脸岩画带就被勾勒出来了。这些人物似乎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他们有着相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共同的构成特征,生产技术和表演风格,并形成自己的体系。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剩下的岩画中,很少发现人脸岩画。

宋认为,岩画对人的面孔是一种同源文化的传播。

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室里,面对世界各地发现的数以千计的人脸岩画,宋隐约觉得,在这些简单的岩画背后,隐藏着一幅丰富多彩的史前文明世界的画卷。基于一位在大洋彼岸的孤独研究所工作了七年的学者所建立的直觉,他相信一些重大的发现足以改写史前文明史就要开始了。

根据海平面上升速度与岩画位置的关系,宋·作出如下推论:人脸岩画传入北美西海岸约在4000年前。

越来越多的不能再用巧合来解释的证据向学者们发出了微弱的信息。散落在北美西海岸的人脸岩画可能起源于古代中国。4000多年前,人类穿越太平洋进行了长途迁徙。这是一次多么惊险的长途旅行啊?

从贺兰山到阴山,大兴安岭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它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通讯线路。学者们分析,在古代,这群东北亚祖先的迁徙也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线。他们顺黄河而下,沿着阴山和大兴安岭的方向向东行进。哪里有充足的水和草,他们就会停下来暂时安顿下来。当环境改变时,他们必须继续迁移。

在一个充满不安和不确定的生活中,岩画雕刻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传统被慢慢保存下来。一个数字和一种格式也是固定的,代代相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贺兰山有一幅最特别的岩画,雕刻在高出地面19米的悬崖上。它的脸是圆的,有双眼睛、睫毛和头顶上方的辐射。在环太平洋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数字。从俄罗斯黑龙江下游的阴山,到北美西海岸,虽然线被略微切割,但母体形状保持不变。

2001年,宋·的学术论文《北太平洋地区史前人脸岩画研究》发表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报》上。宋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全面论述了这一重要发现。美国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俄罗斯黑龙江下游、贺兰山、阴山、连云港等地的人脸岩画中有七种以上类似的符号和特殊表现:十字形、同心圆、曲线人脸、x光人体、泪痕、眉毛和脸上的小点。这是一种跨大陆传播的同源文化的结果。它的源头在东方。

在宋的叙述中,一条波澜壮阔的史前先民迁徙之路终于清晰而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脸谱岩画起源于中国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区。在北部传输带上,它由东向西扩展,经赤峰的红山、狼山、阴山到达贺兰山时达到高潮。

最晚在4000年前,有宗教和文化需求雕刻人脸岩画的史前亚洲居民经由内蒙古赤峰沿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在河的下游,乌苏里河口和黑龙江下游有许多人脸岩画的遗迹。然后去海上,在阿留申群岛,跳岛的方式,到美洲大陆。携带刻有小人脸的鹅卵石,在原地制作这样的图像。当他们到达美国西海岸时,在山石上制作正面岩画的传统被恢复了。当沿海海岸线向南移动到加利福尼亚北部时,密集的岩画一直留在人们的脸上。完成这个过程花了几千年。

一个偶然的发现把一种神秘的文化联系了起来。从中国西北到华南,从东北亚到北美西海岸,通过这些相隔遥远却又极其相似的巨幅人类面孔岩画,揭示了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围绕太平洋的长期迁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