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钢: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新华社记者杨
*总书记最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总书记呼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他的讲话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吹响了号角。科技部将进一步落实改革措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启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者:*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万钢: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条道路的最大优点是中国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法宝。今后,我们也将依靠这一法宝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把握发展主动权,真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不能被市场购买和交换。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瓶颈”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结合*市场经济*,充分发挥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制度优势,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协同创新。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保持战略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几个重点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同时,我们强调自主创新,而不是闭门造车。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正在加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所有的创新问题。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和提出中国科学家提出和领导的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项目,从更高起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纪录的高水平,我们必须能够不断产生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成果。科技部将如何为更多原创科技成果创造条件?
万钢:原始创新能力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短板,也是今后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加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将整合形成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它将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序列模式。明确中国在能源、信息、空间、海洋等战略领域,以及在粮食、资源与环境、医疗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和突破点。提前规划,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关键问题,力争率先突破。
第二,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大批量、跨学科集成和重大创新领域的综合集成,形成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力量。推进各类现有科研基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各类创新课题提供有效服务。
三是深化*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按照“全链设计、集成实施”的思路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创新链各环节的统筹安排。
第四,通过政策杠杆和金融杠杆,动员社会资本加大对原创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原创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为原创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全速创新,驱动新发动机,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记者: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应该齐头并进,两个*一起转动。如何理解“两个*一起转动”?
万钢: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持。只有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两个*一起转动,创新与发展的合力才能形成。
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意识形态壁垒和制度壁垒,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开辟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渠道,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联系,促进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全力启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我们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更多的企业带头开展具有明确产业化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部门要着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加快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包容性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推进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落实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让促进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加快专业技术转让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拓展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市场化评估和定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更好对接。
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
记者:接下来,科技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创新和发展服务?
万钢: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活动人才,团结创新人才,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些专业和创新空间,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双重创新”。搭建龙头骨干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小微型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服务青年创造客户。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互动,加快形成开放、高效、稳定的创新网络。我们将支持有意愿、有能力在兼职或脱产基础上创业的科研人员,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是研究制定以更多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稳定的收入比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政策,使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地实现“名利双收”。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建立以创新素质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安心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改革和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改革资金重设备、轻人员的现象,解决单纯运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的问题,简化项目管理程序,简化程序,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财务辅助系统,使科技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并产生成果。(原标题: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