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持多久?可达200年!

科普小知识2021-09-11 14:44:05
...

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持多久?可达200年!

中国科普网络新闻(胡丽娟)2017年,中国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2018年7月,大熊猫“曹操”连续两年被成功引入野外,产下龙凤双胞胎。

据调查,目前,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从15个增加到67个,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范围。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加到258万公顷。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

这些重要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大熊猫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大熊猫保护的科学发展。

大熊猫绝不是宠物。

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也是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友好使者。它深受每个人的喜爱。

“大熊猫绝不是宠物。他们真正的家在野外。”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和民强调,不能仅仅因为野生动物存在风险就捕捉野生动物。保护动物不仅仅是保护这个物种,更重要的是确保它们与自然共存,不断进化,在自然环境中发挥作用并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大熊猫的研究结果,野生种群对自然的适应性仍然很好。这表明大熊猫没有被自然选择抛弃,它们应该继续在野外生活和繁殖。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大熊猫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圈养是它们最好的目的地。自然,有法律。出生和死亡是正常的,应该用普通的心来对待。

“保护野生大熊猫不仅是为了保护这样一个物种,也是为了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整个生态系统。”张和民说,大熊猫保护应遵循“以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结合,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

作为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将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放归自然,补充野生种群,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培育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目的之一。

那么,如何判断这只大熊猫是否被成功地放归大自然呢?张和民说,第一阶段是要有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和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第二阶段是在野外寻找配偶并获得交配的机会。第三阶段是在野外繁衍后代,实现种群延续。“只有这三个阶段都成功了,才能实现将大熊猫放归大自然的真正目的,才能实现将大熊猫放归大自然的真正成功。”

据了解,目前已有9只圈养大熊猫被放生,7只存活,圈养大熊猫野外训练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从外地放生的野生大熊猫“林升一号”和“卢鑫”已经在李子坪自然保护区繁殖了后代。

“大熊猫回归自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科学问题。在发布过程中有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探索大熊猫回归自然的步伐不会停止。”张和民说,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种群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威胁,如天敌和自然灾害。但是只有在野外,大熊猫才能继续繁殖、进化和适应自然。把他们都关起来不符合保护的初衷和目标。中国圈养大熊猫的数量目前为518只,这对大熊猫物种的延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大熊猫即使经历重大灾难也不会灭绝。

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持多久?可达200年!

圈养种群健康而有活力。

今年7月,大熊猫“曹操”成功引入野外,不仅为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的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保持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提高其活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林业和草原管理局保护司司长杨超表示,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外训练和放生研究。目前,已有9只大熊猫被圈养,7只存活,并获得了7项国家专利,从而建立了大熊猫野外训练和放生的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大熊猫全球基因库已经建立,用于长期储存大熊猫精子、细胞和干细胞。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加快大熊猫生命解码进程,填补大熊猫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通过基因研究,阐明了大熊猫如何选择最佳配偶的问题。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需求规律,为人工干预和促进廊道建设和野生释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中国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项目,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一步缓解大熊猫在野外的濒危状况,增加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圈养大熊猫繁育已经实现了优良繁殖和稳定生长的良好趋势."杨超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及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助繁育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大熊猫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三大困难,即发情期困难、受精和怀孕困难以及后代存活困难。大熊猫遗传学研究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促进种群单位之间的基因交流。人口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向遗传质量的提高。中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渐下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增加。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和草原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中国圈养大熊猫数量首次超过500只,达到518只。据统计,圈养大熊猫种群可以在200年内保持90%的遗传多样性,并已基本形成健康、可生存和可持续的种群。

为了实现大熊猫的稳定繁殖,杨超透露,总面积超过2.7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程已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此举将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和系统恢复,促进栖息地板块的整合,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从而合理调整种群密度。

熊猫文化世界共享

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持多久?可达200年!

作为世界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大熊猫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保护大熊猫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的科研成果已在全球范围内共享。

杨超说,一方面,开展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目前,17个国家和22个动物园与中国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国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熊猫有58只,在国外繁育的大熊猫幼仔有47只,其中31只已按要求返回中国。

另一方面,将建立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全球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的国际和国内熊猫保护会议。例如,大熊猫国际会议、海峡两岸及港澳大熊猫保护与教育研讨会和大熊猫繁育技术年会将交流和讨论保护大熊猫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

此外,还建立了国内科研合作平台。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2018年6月,国家森林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它与几十个国际保护机构和组织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数百名国内外重要专家学者参加。为相关科研合作单位提供实验平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了“共享大熊猫文化世界”,中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从而把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