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联合科考:缅甸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中缅联合科研之旅艰难。
刀耕火种。
拿走一棵树的心。鸟类观察。安装红外摄像机。安排标本。
最近,应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的邀请,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的团队在缅甸中部和北部完成了近一个月的第五次野外生物多样性科学调查。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的25人参加了实地研究。
这次联合科学考察恰逢雨季,天气多变,道路泥泞崎岖,高山湿滑,蚊子和水蛭猖獗。与此同时,由于交通不畅和人口稀少,科学研究小组的工作和生活材料供应非常困难,食物也不容易保存。科学研究小组一路上经历了艰辛和努力。在调查期间,科研团队广泛收集了樟科、姜科、豆科、茜草科、葫芦科、鳞毛蕨科、藤黄科、苦苣苔科、兰科等类群的研究资料。他们记录了沿线不同海拔高度的鸟类多样性,收集了一些动物标本和30台红外摄像机监测的动物照片,并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标本,如无脊椎动物标本和动植物多样性的基础数据。在该科学研究的初步整理中,发现了缅甸被子植物新纪录、真菌亚门新属、兰科新属、9-12种可疑植物新种和9个缅甸属新记录。在去科研的路上,我遇到了5个刀耕火种的地方。随着燃烧的噼啪声,近1000亩林地被砍伐和烧毁。科学研究小组目睹了这一切,并表示遗憾。
缅甸的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危险之中。迄今为止,缅甸没有一份科学完整的动植物清单,这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对缅甸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迫在眉睫,迫切需要一批科学家对当地物种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基于此,在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倡议下,中国科学院和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发起了一项涵盖缅甸全境的生物多样性背景调查。
自2014年以来,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的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缅甸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团队已经从8个扩大到25个,记录和收集了近1000个物种到近10000个物种。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成熟、可靠、勤奋和专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已经成长起来。随着科研范围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东南亚中心培养的新一代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人才也在逐渐成长。这个国际科研团队将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为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做出贡献。(苏合香)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创新周刊》,201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