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一种行之有效的留学生育人模式?
■赵启东
书院制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它凝聚的学术*、自主管理、尊重教师、尊重道德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普遍实行的以住宿学院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也符合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精神。由此可见,学院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复旦大学、Xi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航大学等)。)在吸收传统书院制和西方居住书院制精华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或推广现代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他们的教育目标都是中国学生。那么,大学制度能否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呢?这必须从国际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考虑。
与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文化宗教背景多样、学科分散、知识基础差异明显、交流与生活圈相对封闭、生活习惯个性突出、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等。在目前国内高校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上述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基于院系和专业的管理模式不适合留学生群体。相反,留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满足了大学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
“包容”和“和谐但不同”。学院和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地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中,这种文化观念的交流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它基于知识的普遍性,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争端。书院教育模式为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它不仅能塑造年轻一代对其他文化的认同、理解和信任,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从而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声誉。
“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书院制度提倡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平等沟通、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创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学习的社区环境。学院集学习、休闲、活动、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素质拓展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教师的言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院实现了留学生人格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最终体现为他们优雅的气质和优雅的举止,实现了“知行合一”。
“因材施教”和“以文化育人”。外国学生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中国学生。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体现在心理调适和文化适应上。根据不同国家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兴趣为导向,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思想交流、心理咨询、行为培养、知识整合和能力提高。
“独处”和“帮助整个世界”。中外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以作者所在的南京科技大学为例,目前该校正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如何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一直是学校思考的话题。正在探索的学院制教育模式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国际学生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气魄,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一流国际人才。
在大学制度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中,许多学校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留学生宿舍资源匮乏,分散在各地,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适合学习和交流的社区场所,生活设施齐全,功能多样,从物质条件上限制了大学制度的教育效果;第二,学院制的实施需要全校的动员,特别是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目前,全校对这种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导师制的实施。
(作者是南京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
《中国科学日报》(2016-110第7版)